印度人對中國人:矛盾大比拼?

早前接了一份Job,替一家印度公司,於展銷會上向中國買家充當英語及普通話的翻譯。起初,我誤以為要翻譯甚麼專業名詞,誰知,我基本上只充當彼此討價還價的「翻譯機」,當中包括「淡化」兩者之間的粗言穢語。印度與中國人,本質都是較吝嗇,如是者,看著印度老板刻意把價錢抬得超高,而內地人又會把價錢壓得極低,看著極端的兩者怎樣議價、怎樣磨合,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諷刺的是,印度老板告訴我,因為知道內地人一定會不斷「壓價」,刻意把價錢抬高得遠超於「市價」,但此舉對於內地的「行家」,自然知道老板在耍他,一怒而去,繼而老板又要低聲下氣去求他。更諷刺的是,內地買家亦知道印度人必會大大抬高價錢,然後又會議價,所以他們也不怕還價低於超過一半。這或許是商場議價的心理戰,但看著這兩個「極端民族」的議價過程,倒真「樂趣無窮」。

10110800_300720
印度旅遊時,一方面你會覺得很多街童向你討錢很煩,另一方面跟他們逗樂卻是很愉快的事。
說起印度,很多朋友總會覺得印度治安差、衛生環境又差、人又賤,去一趟旅遊總像「玩命」,說來就等同於今時今日還會有人覺得在深圳走一圈,沒了個腎是正常不過般無知。

印度老板在商業定價上的手法如何,是否很「賤」,我不敢評價,但他就是對我超好,當了許許多多兼職與暑期工,也沒試過一個老板那麼好人。雖然我的作用正是要用普通話「拉客」,他無時無刻都會安排我去休息、稍坐一下,閒來又會主動跟我聊天。他也是很喜歡旅遊的人,常跟我討論有甚麼地方好玩,非常親民。我工作的檔口附近全都是印度公司,同為敵對行家,彼此之間亦毫無介蒂,不單會互相分享傳統印度小吃(當然我都有份嘗嘗),甚至熟稔得也能跟「隔籬鄰舍」聊天,上班上得有如打成一片。一直以來當過許多散工或兼職,就是覺得你只在這裡幾天,不用對你客氣,歡迎「洗盡你」,這裡卻給予我前所未有的溫暖。

10110801_965001
在景點常會發生這些情況,總會有人跟你閒聊,然後一窩鋒跟你合照。起初我都怕是騙財,最後原來不過是萍水相逢的友善表現。

“想起當日去印度旅遊,的確也有過很多向你騙財、胡亂收錢的旅司機或餐廳,但沒有錢銀關係下,普通交個朋友,他們也是很善良、友好的一群。在火車上、在Hostel內、在各個景點中「搭訕」聊天,不少也能有深入對話;那時候,印度還未算熱門旅遊地(或許今天仍未算),他們總覺得「有朋自遠方來」,都會很熱心介紹自己的家鄉、印度風情有多美,也喜歡交換彼此的小吃與點心--我覺得這是他們民族性的美好一面,喜歡分享,就如我在工作中見到的一樣。

或許,大家的眼界一直都是停留在「發達國家」之上,對於不熟識的地方,都總有莫名其妙的偏見,不認識就總會道聽途說,覺得一定「有問題」。像這一次般,朋友們聽到我跟印度人共事都瞪大眼睛,我不管他們營商手法怎樣,但作為一個員工,能跟親民的老板打成一片,萍水相逢也是好的緣份吧。

 

【延伸閱讀】相信別人前請先自己消化一下:這是真正的上海迪士尼

【延伸閱讀】「遊窮」的體驗

【延伸閱讀】在印度真正的「深度遊」

 

更多資訊及文章,請Like Fb Page:
【有故事的旅人】

【晞。觀影記事】

IG請Follow:
#travelerwithmovi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