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辛丹斯電影節:阿波羅11號

阿波羅11號

適逢登月五十週年,重組登月過程的《阿波羅11號》評價極佳,幾乎被捧得是年度最佳紀錄片--個人當然覺得難超《赤手登峰》。入場前只知這是好評爆燈之作,沒有深究到底以甚麼方式呈現,怎料到竟全屬舊片段,亦非找回當年有份參與計劃的人員專訪,只是重組回這段登月之旅,再加上去年《登月第一人》太深刻,「劇透」了整個過程,若單純以「內容」來看,或許期望過高,對《阿波羅11號》真有點失望。從技術上來看,又是不同的說法。雖然《阿波羅11號》並沒有甚麼新片段,但從大量凌碎片段重新剪接,後期配上音效與震撼人心的配樂,對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功夫,實不比《不老的戰跡》失禮。不同格式的舊片段,竟以8K去還原,配上極具臨場感的音響效果,技術上實無負其極高評價。

 

1969年,美國的登月計劃踏上了最後直路,三位太空人登上阿波羅11號成功登上月球並安全折返。製作團隊從太空總署及不同途徑,找回當時大量珍貴片段,重組這接近兩個星期的登月旅程,帶觀眾投身當日控制室,緊扣登月之旅的每一刻。

 

《阿波羅11號》的模式有點像《不老的戰跡》,同是由大量凌碎片段,配上後期剪接與配音,重塑一段歷史陳跡。有別於《不》片內容較鮮為人知,剪輯上能讓觀眾深入當時環境,《阿波羅11號》的情節相對較多觀眾知道;登月過程所遇到的問題、旅程之艱鉅、太空人的內心糾結恐懼,去年的《登月第一人》在「有故事」下涉獵更多,觀眾也印象深刻。珠玉在前下,獨論這部《阿波羅11號》,哪管有多真實,只是平鋪直敘地解構這段過程,後天又沒有添加補白,看來略帶沉悶。全片以當時的新聞片段、控制室對話為主要對白,往往包含了大量深奧的理論與物理問題,喋喋不休的對話中,一時之間難以理解清楚;即使意義上對人類影響深遠,但那過程沒有甚麼驚險情節,觀看時也真感到納悶。

 

請給點心意,給小弟走更遠的路,寫更多好文章,可透過Paypal捐款:paypal.me/jackyhei

 

反過來看,一如《不》片般看技術,也得大讚製作團隊的心思。不難想像,製作團隊找來了大量片段,更是不同菲林格式,要把之逐格高清還原已相當考功夫(如今畫面「高清」得難以想像是1969年片段),還得整理剪接,重組回當時過程細節,技術上的誠意完勝一切。另外得一讚全片的配樂,縱不致達《登月第一人》般具奧斯卡級數,聽來一樣波瀾壯闊,讓觀眾投入那帶點沉悶的劇情之內。事後答問環節才知道,大部份片段皆是沒有任何聲效,製作團隊要四出訪問與考究,當時到底發生甚麼事、有何相應的音效,才能這些情節配上聲效。事前對其製作一無所知下,只會覺得這根本不像是1969年的影像,無論是超高清震撼畫面,還是背後極具臨場感的聲效,俱有如現代拍攝的紀錄片,大開眼界。

 

《阿波羅11號》或許分開兩個範疇來說。技術上對資料的整理、歷史的還原、聲畫上的考究,以一部紀錄片而言,實是一場史詩式製作,當可跟已令人嘖嘖稱奇的《不老的戰跡》齊名。只是,礙於全片只是將原有片段輯成一個故事,即使誠意搭救,也難掩過程的平淡乏味,推得是年度最佳紀錄片,又有點過譽了。
Rating:3/ 5

 

【延伸閱讀】《登月第一人》老是常出現的太空電影場景:「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Space Center Houston

 

【最新旅遊文章】【秘魯景點】我在Cusco庫斯科遇上最熱鬧盛典 X 5大必去景點

 

原創小說已於香港正式上架,各大書局均有代售,海外讀者亦可於網上書店購買,詳情請看:goo.gl/3g4Hk8

 

全新自製Postcard正式開售,歡迎下單!詳情請看:goo.gl/Dfmpbc

 

台灣書局兼網上平台亦已上架,可去文中連結購買:goo.gl/xzCymP

 

更多資訊及文章,請Like Fb Page:
【有故事的旅人】
【晞。觀影記事】

 

IG請Follow:
#travelerwithmovi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