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原名中國女排):陳可辛成功融入了

奪冠 原名中國女排

睇文前留意喇!

「晞。觀影記事」Patreon加強版已經開幕,精選深度獨家電影文章,請即訂閱:https://bit.ly/2TS6BiE

 

 

英文片名:Leap

 

原名《中國女排》,因有傳部份情節抹黑了前中國女排教練陳忠和,得改名作《奪冠》,偏偏又想保留原名,竟搞出了《奪冠(原名中國女排)》這個超奇怪的名字--對,這真是官方片名,戲票上都是印此名字。原定為賀歲檔的電影,亦因疫情延期至今才上映。有了這段漫長的時間,讓《中國女排》能夠稍作刪剪,成為如今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可礙於剪接問題再加上重新配音,令片中部份對白極不夾口型,是為敗筆。為不讓文章太累贅,下文會收《奪冠》為稱呼。
陳可辛算是極早拍合拍片的一員,大抵已完全摸熟了內地的拍攝情況,並不會出現一類「水土不服」的情況,甚至拍出了自己的一套風格來,如前作《親愛的》甚至是當年最佳作品之一。《奪冠》作為「主旋律片」,起碼不會出現如《中國機長》般工作前要出現「黨員認證」的突兀場面,那才是真正的「飛機片」。即使片中出現兩回國歌場面,也安插得自然流暢,除了一些超「熱血」的對白外,作為大家所稱的「擦鞋片」,《奪冠》已算是將反感味道減至最低了。從一部勵志電影來看,《奪冠》前半段拍攝中國女排從訓練到贏得世界冠軍的過程,過程節奏明快,重要的比賽場面拍來極具臨場感,盡現陳可辛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只是,《奪冠》後半段變得鬆散,交代仍流於急進。電影所涉及的年代極長,從七十年代拍至2016年里約奧運,過程亦經歷了中國女排的起起跌跌,可礙於時間所限下,部份片段沒有多加描繪,末段節奏時快時慢,不如陳可辛另一部前作《中國合伙人》般橫跨多個年代般流暢。

 

郎平於十八歲時加入了中國女排,從一個球技不佳的少女,搖身一變成為替中國贏得奧運冠軍的重要一員。訓練過程中,郎平於陪練員的男生惺惺相惜,更成了好朋友。後來,二人各自成為了教練,直至2008年北京奧運,二人分別擔任了美國隊與中國隊的教練,各位其主,得在奧運場上再次決一勝負...

 

奪冠 原名中國女排
縱是描述男女主角成年後的故事,《奪冠》最好看反而是他們年輕時的訓練過程
先拋開一切政治背景,獨論一部運動型的勵志電影,《奪冠》水準絕對不差,尤其初段描述中國女排的艱苦訓練、如何逐步走到世界舞台,節奏明快,亦具備了同類電影必備的熱血元素,如喜歡運動類型電影確不失望。既是運動題材,最重要是拍得夠緊湊、能令觀眾代入其中,就著這一點,陳可辛駕馭初段的訓練與數場排球比賽中,拍來確如同親歷其境,而電影更用上了女排隊員親身上陣演出,更令過程流暢自然,說服力大增。最少,當作一部娛樂片來看,《奪冠》片長超過兩小時,都沒有讓你感到甚麼悶場,陳可辛的導技還沒有令人失望。

 

看見原名《中國女排》的名字,再加上片中出現的口號式情節,不難想像這是一部主旋律片,又或如網民所言的「擦鞋片」。的確,《奪冠》都有出現相類的情節,尤其是幾場穿插的字幕、「中國旗飄揚」的畫面,還出現了兩次國歌(印象中真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完整地播兩次國歌),惟這些情節總算安插得自然,並不如同類《戰狼II》、《中國機長》等作品般礙眼。大概,陳可辛在內地打滾多年,已深懂如何令一件事就算要「擦鞋」,都「擦」得夠好看,因此片中已沒有過份著跡去大搞「主旋律」。片末教練要一眾隊員不為國家,而是要為自己出戰、令自己愛上排球這個運動,才有爭勝的機會,更成了片末扭轉劣勢的轉捩點。從愛國精神扭轉至運動員精神的層面,《奪冠》縱有「洗腦」的時候,主旋律味已是意料之外的降低,起碼不會讓觀眾看得毛骨悚然,大抵都得一讚陳可辛融入內地「融」得太自然了。

 

奪冠 原名中國女排
未知有否後期剪接過,男主角的存在意義確實不大
回到電影的角度,只能說這次陳可辛的野心太大,不如幾部前作般可觀,而另一方面或許罪不在陳可辛,而是這個改名風波。正因為《奪冠》涉及到抹黑的情節,如今上映的版本與最原始年初一上映的版本,已經有所不同,在剪輯上自會感到突兀。《奪冠》理應是描述「男主角」(在片中真沒有「陳忠和」的名字,就如《TENET天能》的男主角般,從頭到尾都沒有名字)與郎平之間惺惺相惜的感情,如今只覺男主角像個神出鬼沒的人,明明已非為教練,都會不時出現在排球隊中說出種種勵志說話。即使故事要描述他與郎平之間的感情,但除了年輕時幾回「罰留堂」的對話外,二人基本上沒有任何交流過,即使2008年奧運重遇,也展露不了「好友變成敵人」的感覺,令數場賽前對話都變得極生硬。正因為從《中國女排》變成《奪冠》,經過重新剪接及配音,令片中不少對白完全不夾嘴型,看來極為奇怪。

 

奪冠 原名中國女排
即使找來了中國女排演出,還有鞏琍與黃渤兩位大明星,惟後半段劇情過份跳脫,這一切設計都難以挽回觀感
明白《奪冠》的原意是寫男女主角多年來的感情變化,以及中國女排的發展史,惟的前半段談二人走向世界冠軍的熱血之路,中段中國女排的低潮故事又略過不談,就突然跳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當男女主角相遇後,劇情想談郎平的大力改革,繼而穿插直至2016年里約奧運的多個片段。如是者,《奪冠》的時空從七十年代拍至2016年,時歷超過四十年,亦牽涉到過多不同的元素。不難看出,陳可辛處理本片時作過深入的資料搜集,惟涉及的題材過多,簡直可以分成兩集、甚至三部曲上演,如今在短短兩個多小時內硬擠不同元素,只令後半段劇情過份跳脫鬆散。《奪冠》涉及到幾個年代不同的中國女排隊員,惟劇情完全沒有時間深入描述一眾女排隊員的關係,觀眾就只能一味被劇情牽著鼻子走,即使找來了真實的中國女排隊員演出,亦只屬噱頭,令比賽場面來得較自然罷了。

 

因著末段劇情所牽涉到的元素太多,又得穿插不少回憶與內心戲,《奪冠》於里約奧運的壓軸一戰,理應是全片的高潮,拍來竟不如前半段的排球比賽好看、閃回太多片段,更令緊湊性大減。或許,這是一場發生了不久的賽事,很難拍得太戲劇性,壓軸一戰竟以凌碎的剪接充撐,失卻了「終極一戰」應具的緊湊性。

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請給點心意,給小弟走更遠的路,寫更多好文章,歡迎透過payme以下連結或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https://payme.hsbc/jackyhei
75486099_723429001505181_3402665167123644416_n
同時,你也可透過Paypal捐款:paypal.me/jackyhei

總括而言,《奪冠》其實絕不如想像般「擦鞋」,若當作一部典型的運動勵志電影,這兩個多小時最少不會讓你感到悶場,而前半段描述兩位主角的年輕故事,更不乏一定的可觀性。可是,《奪冠》既見陳可辛的野心太大,後天又因為涉及到中國女排的抹黑風波得作刪剪,令後半段劇情變得鬆散,男女主角之間的故事又顯得太平淡;想拍中國女排的改革與發展史、壓軸一戰如何「逆轉性」,在片長所限下只得草草帶過。《奪冠》或許是陳可辛北上後最具野心的作品,反不如「試水溫」的《中國合伙人》及《親愛的》可觀。
Rating:70/ 100

 

【最新生活文章】我們都需要放負的勇氣,請關心身邊人的情緒健康

【最新旅遊文章】智利南部湖區絕景(Part 2):難忘火山之旅Volcano Osorno

 

感謝各位支持,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有意者繼續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

 

更多資訊及文章,請Like Fb Page:
【有故事的旅人】
【晞。觀影記事】

IG請Follow:
#travelerwithmovi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