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與夏溫:縱為重拍版都能承《七月與安生》的好感

微笑與夏溫 電影

英文片名:Soulmate

 

《微笑與夏溫》是《七月與安生》的韓國重拍版,對於極喜歡原作的我尤為期待度,雖說這類愛情小品被翻拍,效果總會差一點,但既大愛《七月與安生》也得支持,成品也幸無失望。《微笑與夏溫》的故事跟《七月與安生》沒有太大分別,同是描述兩位女主角愛上了同一個男生,從此走上迂迴不同的成長路。南韓小品電影向來都是多帶幾分柔情,相比之下,《微笑與夏溫》加重了兩位女生之間的關係,亦將中國背景與地理環境,恰好地轉換成南韓背景,最大改動在加入了畫畫這個興趣背景、呼應兩位女生對夢想的追求,為彼此圓夢的目標,某程度上算是為原作中最大的「Bug位」增添說服力。《七月與安生》對人生抱憾、成長路上缺失的描繪簡潔有力,像是「25歲之前叫流浪,25歲之後叫作浪」、「別說再見,不然會真的再見」等充滿味道的對白則沒有了,描述兩者對自由的追求也相對單薄,以至末段連番轉折的震撼力都大減、對人生的篇幅確是略遜一籌,也令結局帶點唏噓的情味大減。獨立而論,《微笑與夏溫》也真有其更勝原版的可觀之處,總觀始終《七月與安生》珠玉在前,《微笑與夏溫》或貼近南韓情味,整體還是不如《七月與安生》般觸動人心。

 

微笑得知童年好友夏溫的畫作將會進行展覽,途中卻遇上了夏溫的愛人鎮佑,發現夏溫原來一直有紀錄二人的生活點滴。微笑與夏溫童年相識成為好友,自此成了不離不棄的好姊妹,某天夏溫遇上了鎮佑,二人很快成為戀人,好姊妹的世界隨即瓦解,自此踏上截然不同的路。微笑一直追隨自由自在的生活、夏溫則腳踏實地做個別人眼中的乖乖女,多年後二人再度相遇,不同的見識與價值觀終讓二人漸行漸遠,在微笑的回憶中,也埋藏重大秘密...

 

愛情小品或文藝作品被改篇成另一個語言版本,往往水準與味道都略有不同,縱未必成劣作,卻往往因為文化不同,重拍版總是覺得差了些甚麼,近年例子就是日本翻拍台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明明故事完全一樣,就是帶點水土不服的味道,難得《微笑與夏溫》竟能不輸於原作。《微笑與夏溫》大體上與原作沒有太大分別,部份場面甚至連鏡頭調度也近乎一樣,慶幸沒有就此搬字過紙,讓一個中國的故事拍得更貼近南韓的筆觸,簡單如將肉包變成咖哩、將鎮江小鎮變成濟州島國這類文化差異,也深化了女主角的背景、增添其畫畫的興趣,讓二人在「浪」與「定」之間多了份共同對興趣的追求、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抉擇。一段三角關係仍得以保留(男主角同樣有夠「廢」),《微笑與夏溫》卻多了兩女之間的微妙感情關係,比原作更像部女性電影,兩女之間的互動與簡潔的情味,同樣觸動人心。

 

如沒有看過《七月與安生》,就此獨立而論,《微笑與夏溫》或許調子較緩慢,拍來仍不乏南韓固有青春電影的氣息。鏡頭準確捕捉兩女從小時候到長大的成長故事,效果清新可喜,也沒有原作帶點悲情陰暗的調子,即使後半段氛圍相若,感覺卻較為光明富希望。幾個重要的感情轉折位,處理起來流暢自然。感情慢慢建立至後半段的驚人扭轉,一樣能令在場觀眾發出陣陣「紙巾聲」。獨以一部南韓小品來看,《微笑與夏溫》難得沒有矯情造作,細膩溫婉的姊妹情,看來窩心舒服;哪管節奏不同,來到終極反轉也一樣能製造得所需的驚人與感動效果。

 

對比起《七月與安生》,兩者各有優劣,可若兩者對比還是較鍾情於《七月與安生》。當然,某程度上珠玉在前,怎也會先入為主,卻略嫌《微笑與夏溫》縱加深了姊妹情,倒失卻對人生的描述,而那種遺憾美,始為電影最成功的部份。《微笑與夏溫》的兩位主角縱經歷了人生的種種得與失,可對微笑那段「人生」的描繪就是少了安生帶點淒酸,甚至可說是「江湖」的味道;夏溫末段追尋真正人生描繪,同樣著筆較淺,就是單單一趟火車之旅,不如原作般在郵輪上工作,真能體驗到人生百態、從前的生活又有多有違內心。《微笑與夏溫》也把「25歲之前叫流浪、25歲後就叫做浪」這類的深意剛走——或許這句對白翻譯不了成韓文,但《微笑與夏溫》抹去兩位主角對「流浪」、對人生的體會,也看不出她們歷盡風霜,感覺到「人生很累」而求的變化,讓末段的轉折帶點突兀,若沒有看過原作,或一下子難以理解兩位女主角發生了甚麼事。

 

因著前半段對「漂泊VS穩定」的刻劃不強,後半段二人走上截然不同人生後,兩者對人生的茫然、夏溫要活出微笑的人生、微笑漸變成夏溫的情節,也比原作七月與安生的逆轉來得淡薄,實難以投入二人為何會有如斯大的轉變。或許這樣說,觀畢《七月與安生》會有一種帶點回甘、百嘗回味的觸動,甚至能夠撼動心靈、對人生有更多反思,《微笑與夏溫》就是單純一部精緻青春愛情小品,仍會讓你鍾情、感動,就是缺少原作的餘音裊裊,當年林詠琛與李媛劇本的味道,南韓版也拍不出其神髓。

 

不過,事隔六年後觀看新版,感受也有所不同,當已踏入戲內叫「浪」的年紀後,或不會再想流浪人生,但回首這六年來遇到的人和事、所做的每一個抉擇,又是否對得住25歲/27歲的自己?這些年來,社會上的轉變,讓很多人逼不得已要繼續漂泊,或又逼不得已要定下來,這個決定又是否自己所想?不自覺去活條別人的路,又是否曾經的那個你?過了這個「浪」的年紀後,我們看盡更多生離死別,某程度上都會覺得人生真的太累,有些事情理應更當珍惜當下,我們誰也不知明天會發生甚麼事。可是,無論你作出了哪個人生抉擇,又能否堅持我們骨子裡,那個曾經都存活過的年輕微笑/安生?兩者的味道或真有不同,骨幹的故事大抵是不同時間看,都有不同的感覺,亦為這個故事的成功所在。

 

演員方面,原作周冬雨與馬思純火花四濺的演出,令二人當年在金馬獎成為雙影后、在各頒獎禮屢獲殊榮,兩者實力旗鼓相當,是為超精彩的演技比拼。《微笑與夏溫》的金多美與全少妮的演出相對幼嫩,就是演不出原版的味道來,或是電影較為失色的原因。數場重要的戲份如餐廳與洗手間的爭執,再用力的演出還是流於「演」的地步,張力明顯比馬思純與周冬雨從慢慢蘊釀至爆發而失色,難以感受兩者「攤牌」下的痛心。

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請給點心意,給小弟走更遠的路,寫更多好文章,歡迎透過以下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
75486099_723429001505181_3402665167123644416_n
同時,你也可透過Payme link:https://payme.hsbc/jackyhei
或Paypal捐款:paypal.me/jackyhei

總括而言,《微笑與夏溫》並沒比《七月與安生》有太大的落差,劇情大體相同,後天改動依然花過心思,加重了兩位主角興趣的篇幅尤為佳句,清新細膩的姊妹情一樣能觸動人心,難得沒有文化差異導致格格不入的情況,令兩者成績各有千秋,喜歡原作的觀眾也不會太失望、結局的轉折一樣會感動落淚。只是,《七月與安生》最令人感動的人生反思與抉擇,背後牽涉到成長、人生的迷茫,就失卻了原作的味道,那種唏噓而浪漫的氛圍大大減弱。即使你還會喜歡《微笑與夏溫》,就是難如《七月與安生》般餘音裊裊,甚至能反思自己的人生。
Rating:80/ 100

【延伸閱讀】做個一生的浪人有問題嗎?

【延伸閱讀】要實現夢想,先要離開自己的家鄉

✨電影網店現已開幕,多款電影海報、電影精品低至$5起,快啲嚟睇啦:https://bit.ly/3qLPkpk

 

「晞。觀影記事」Patreon加強版已經開幕,精選深度獨家電影文章,請即按此訂閱!

 

感謝各位支持,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有意者繼續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

 

更多資訊及文章,請Like Fb Page:
【有故事的旅人】
【晞。觀影記事】
MeWe: travelerwithmovi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