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懼:挑釁大師打造出最複雜的解讀性

4月6日 15:00 百老匯電影中心

這部挑釁大師新作連奪多項影壇大獎,更得康城影展金棕櫚大獎殊榮,Michael Haneke愈老愈有火,拍出來的作品皆能震撼觀眾的視覺與思維,這部自〈瘋殺遊戲〉上映的新作,不禁也令我期待。今回他以一個歐洲小鎮的詭異故事,以黑白手法再拍那些他擅長的中產故事。不過,這個故事搬到了一戰時期。一如所往,他再度以平靜的手法,語不驚人死不休地拍出一個震撼的故事。〈白色恐懼〉的故事也許時代久遠,加上故事極其複雜和冗長,我覺得震撼力不及導演的幾部近作。

 

一戰前期的某個歐洲村落,某天發生了幾宗離奇的案件,醫生離奇墮馬﹑村婦意外身亡﹑男爵農田被毀,這個村落漸漸變得人人自危,鄰里之間互不信任,甚至發生出連串通姦﹑虐待等行為。一群小孩在這個環境中長大,也漸漸變得虛偽和奸險,一名醫生決心要查出連串離奇案件背後的陰謀,卻發現這群小孩並非想像中簡單...

 

Michael Haneke以黑白形式拍攝的〈白色恐懼〉,描寫一戰時期的故事,震撼力明顯不及幾部現代的中產故事,沒有〈偷拍〉那個聲稱史上最嚇人的鏡頭,也沒有〈瘋殺遊戲〉中的無形迫力,更沒有〈鋼琴教師〉的變態性暴,繼續一貫的沉著冷靜去談一個自己想表達的故事。導演最擅長的長鏡運用在本片中依然大量附送,局部場面效果可觀,如門內懲罰兩個兒女的一幕就拍出了驚心感覺。

 

若硬要把本片拉到宣傳所述的「納粹前傳」式故事,似乎在解讀性上有點嘩眾取寵,倒不如說〈白色恐懼〉怎樣因著客觀環境影響了一群小孩的成長更好。電影片長兩個半小時,全部採用黑白形式拍攝,以極複雜的人物關係,交織出錯綜複雜的故事。這群小孩在電影中佔了很重的地方,卻因著角色過多的關係,對各人的描寫相對地減弱。Michael Haneke一向不喜歡「畫公仔畫出腸」,就如〈偷拍〉的結局也由得觀眾自行解讀,這次他對於這群小孩的行為,採用了大量的符號學,觀眾在理解上難免比較吃力。

 

〈白色恐懼〉片長兩個半小時,這個時間控制無疑能在平淡中深化題旨,在敘事上略嫌不夠精簡。Michael Haneke構思了幾個不同的詭異事件去刺激觀眾反思,大搞故弄玄虛後,出來的效果卻不及運用同類手法的〈偷拍〉,中段更出現了大量冗長的對白,我覺得作用不大,更出現了大量悶場。結局搞了這麼一大輪,從觀眾散場反應所見,大家都難以組織出一個完整故事。

 

Michael Haneke在此作中我覺得略嫌失手,比不上前幾部作品的震撼力和解讀性,過多支節和複雜的人物關係,加上大量象徵符號式意味,未必人人受落。劇情縱有震撼和反思的空間,難忘的感覺也不及幾部前作,若談本片是關於一群小孩的成長生活怎樣促成納粹魔現,我覺得略為牽強。總的而言,〈白色恐懼〉的「挑釁」意味不及幾部前作,中段大量冗長的情節也促成了不少悶場。在藝術性上,本片尤勝前作;在解讀性上,本片明顯過份艱深。
Rating:70/ 100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