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 20:20 UA朗豪坊
中國古裝史詩戰爭大片,似乎每個香港導演都要來一部,原來,欠了于仁泰。坦言,我對這類史詩式戰爭片已經零興趣,再加上這部〈忠烈楊家將〉那不倫不類、不中不西、既時代又古代、賣弄男角多於一切的海報,吸引力更達至零。於是,〈忠烈楊家將〉唯一,亦是最大吸引力,就是導演于仁泰。于仁泰執導之武俠片或靈異片,總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在〈忠烈楊家將〉中亦交足功課,無論場面調度、畫面的氣勢、風格化的動作場面,完全保持著自己的金漆招牌,絕無失手,但是,〈忠烈楊家將〉先天那爛得入骨的劇本,卻是于仁泰後天有再多的靈丹妙藥也挽救不來。在黃百鳴兒子黃子桓的執筆下,〈忠烈楊家將〉比〈葉問2〉更煽情更造作,徹底扭曲了傳統文化中的「忠義」概念,演變成一種近乎反智幼稚的「愚忠」,其不擇手段的肉麻程度直教人看得無名火起。像我在朗豪坊觀影時,散場便粗口橫飛不絕於耳,觀眾之怒火直至彌敦道也難以平息,是我從未體驗過的觀眾反應。
北宋時期,遼國對北宋多番侵犯,邊境連年大戰,卻全賴以楊令公為首守的楊家將英勇善戰,深得君主的器用。遼國再犯邊境,楊令公再次征戰沙場,並與對頭潘仁美共同領軍。沒想到,楊家與潘家的多年積怨,竟令潘仁美臨時徹軍,使楊令公陷於敵陣當中。面對汲汲可危形勢,楊家七子決意闖入險境,拯救家父之餘,亦要與遼軍決一死戰...
于仁泰在處理動作場面上仍無失手,一場稻田決戰已覺值回票價了
從影像及畫面調度上,于仁泰於〈忠烈楊家將〉中確無絲毫失手。其一貫風格化的影像、對場面的駕馭自如,在〈忠烈楊家將〉均能保持水準。片中的多場大戰,就如一場攻城戲份,就拍出了應有的浩大場面。作為一部古裝動作電影,〈忠烈楊家將〉中的演員大多沒有武術底子,要拍出具水準的打鬥場面,于仁泰則善用了周遭的環境去營造氣勢。片中無論是那漫長的圍城決戰,還有稻田中的打鬥,一一透過鏡頭和剪接去營造武打美學,尤其是稻田的一場戲,與早陣子的驚喜作〈終極封鎖線〉有異曲同工之妙,更是全片最可觀的一幕。
于仁泰交出了應有的功課,但〈忠烈楊家將〉依然爛味濃郁,原因何在?這就是出於劇本身上。由天馬電影出品的〈忠烈楊家將〉,老闆黃百鳴兒子黃子桓當然也是編劇的一份子。前作〈葉問2〉 已把「民族自慰」寫得何其煽情嘔心,來到這部〈忠烈楊家將〉,反感程度較〈葉問2〉為甚,片中的所謂「忠義」情懷已遠超煽情之地步,甚至可達反智級數了。
其實〈忠烈楊家將〉的故事簡單得很,片中的「楊家七子」亦戲份不均,全是在「慘烈」場面前試圖耍帥,角色全無性格可言,極度空洞。我在想,假如本片外銷至外地,演這七子的演員毫無知名度,觀眾隨時分不清誰與誰。對於一個這麼簡單的故事,其實平鋪直敘不難成事,甚至從頭打到尾,不斷要這一眾男角耍帥,相信觀眾亦會收貨。
〈忠烈楊家將〉劇本大賣的「愚忠」,原來在首幕已暗中鋪陳了
可是,〈忠烈楊家將〉竟然大搞煽情,亂賣所謂的「忠義」之情。電影於中段攻城過後,劇情近乎一面倒變得不知所謂,楊家七子的所謂「忠義」之情完全沒有情由,是一面倒的「愚忠」,更做出了一次又一次非常反智的行為。楊家七子中有五位「楊家將」的下場,皆是種種超越智慧能及的行動,令全場觀眾看得「媽聲四起」。無論是從城牆外求救、留守山谷、火燒自我隔離的下場、乃至末段兩雄決戰的過程,無一不令觀眾看得無名火起,尤其是那場「雙雄決戰」,無論是楊家還是遼軍將領的行為均幻稚得極點,叫全場觀眾從恥笑聲四起變成粗口橫飛。那種毫無情理可言的愚忠,要煽情也煽情不來,反而叫觀眾看得極不耐煩,根本難明何以能有此行為。電影發展至末段,只看著片中一眾角色不斷「送死」,難得奸角一方又沒有好好看待他們的「願望」,竟以同樣的反智行為讓眾人逐個送死,不斷把劇情的俗套拖拉至極點,落於典型的「逐個死」劇情。看至末段,其實我已完全站在奸角一方,誰儘快把這群愚忠(愚蠢)人士送歸西吧!
〈忠烈楊家將〉大肆宣揚的「自殺行為」愈寫愈過火,片末的「終極一戰」成功令在場觀眾粗口滿天飛
也許要符合片名的「忠烈」,片中的楊家七子完全不問情由地自我犧牲,令人不明所以。當中最難頂的,是片中的角色臨死前,竟要不斷添加突兀的回憶片段,局部的煽情戲份足叫人毛骨悚然。全片一眾角色的死法何只「忠烈」,簡直是「慘烈」!但是,編劇若要鋪排這種慘烈形象,也應先好好作鋪排吧?這不是一眾角色完全違反常理智慧,硬著頭皮幹著種種自殺行為便叫「忠烈」,這種犧牲情操也完全談不上甚麼「忠義」。片尾還要義正詞嚴地表示楊家將的行為彰顯了「忠仁孝義」 的偉大情操,我真想像不到給外國人觀看此片,他們會怎樣看待這些所謂的情操?
基於劇本的雜亂無章,片中的楊家七子可謂毫無發揮,假若閣下不黯港台明星,隨時看罷全片都難以記得誰演誰,極其量只記起他們選擇了用甚麼愚蠢的方法尋死。一眾演員之間交流甚少,仿佛各自各在演戲。也許基於時間所限,〈忠烈楊家將〉著眼點都著重於角色怎樣「求死」,令眾人的性格模糊,完全交不了戲。的確,〈忠烈楊家將〉採用了老中青三輩的演員去吸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假若找對了偶像,眾人在片中也各有耍帥一面,但是,像我入場非為一眾男星,實在看得很辛苦。因為,看罷全片後,真對各人的印象非常模糊。
〈忠烈楊家將〉其實仍是于仁泰交足功課之作,無論鏡頭調度還是場面的氣勢,還是保留著自家的強烈風格,片中一場稻田決戰,更是近期同類電影罕見的味道。可惜,〈忠烈楊家將〉的劇本一味胡亂煽情,賣弄不忠也不義的「愚忠」,中段以後簡直可以改名作「送死楊家將」,作出幕幕近乎匪夷所思的自殺式行為,更令故事顯得劇情簡單、角色性格過份平面,發展至末段的「終極決戰」,絕對叫全場觀眾媽聲噓聲四起,粗口橫飛之聲不絕於耳,挑戰閣下的忍耐極限。全片劇本之敗筆處處,是導演于仁泰後天再努力,也返魂乏術。
Rating:40/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