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潛凶:意念先行、劇情為輔

5月2日 13:40 UA MEGABOX

最早認識Danny Boyle,並非他的成名作〈一百萬零一夜〉,反而是他幾部「起家」作如〈迷幻列車〉、〈迷幻沙灘〉、〈28日後〉等片。這位導演是靠心理驚慄片起家,拍了幾部討好頒獎禮的作品後,終於回歸他的本色風格,拍了這部〈催眠潛凶〉。〈催眠潛凶〉有著一個不算創新的題材,只看導演怎樣鋪排這個故事,而本片的前大半段也確實略嫌冗長,不斷故弄玄虛混淆視聽,在劇情上確不及導演前作如〈迷幻列車〉、〈28日後〉等片般具震撼力。尤幸故事末段的連番扭橋處理不俗,亦把催眠過程中潛意識的異象展現得極富幻想力,語出驚人的真相也總算能夠自圓其說。雖然本片不期令我想起〈迷幻列車〉, 但總觀全片觀感確實一般,難成經典。

 

警告:下文可能含有重要劇情暗示,請讀者留意。

 

拍賣行職員Simon在一次競投活動中遇到盜匪襲擊,頭部重創而導致短暫失憶,一幅名畫亦因此不翼而飛。盜匪首腦Frank對Simon嚴刑迫供,也找不到名畫的下落,便找來催眠師Elizabeth對Simon作出催眠,務求在他遺忘了的記憶中,找出名畫的下落。沒想到,Elizabeth對Simon採取愈深入的催眠,卻挖出更多不可告人的真相,足以扭轉所有人的命運...

本片貫徹導演常見的奇詭影像,並以凌厲剪接架構出主角複雜的內心世界,是全片的佳章
透過催眠、記憶、潛意識等東西去尋找未知的秘密,是驚慄片慣用的題材,就如本片的中文片名,似乎有心引導觀眾想起Christoper Nolan的〈潛行凶間〉。本片當然沒有〈潛行凶間〉玩得高深莫測,但片中那潛意識記憶的影像,以導演一貫的凌厲剪接手法,在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中,把案情的始末,透過主角那複雜矛盾的記憶,逐層澄現於觀眾眼前。電影不斷把片中的一眾角色穿插於主角的「回憶」中,以不同的意象和暗喻,拆解詭秘莫測的謎團。我很喜歡中段於教堂的一場「記憶重組」,把不同的事件和人物,以形象化的隱喻滲透,在記憶中把一干人等的記憶命運相連寫得很妙,更是結局的一大伏筆,是全片最喜歡的一幕。片中的案中案未必如想像般震撼,但看至末段謎團揭宗時,初段那些雜亂無章的影像,原來通通是真相的伏線,亦見劇本在鋪排上的心思。

 

本片過份著重意念而忽視劇本,更令一眾角色性格非常模糊,即使那是主角
〈催眠潛凶〉全片最精彩的是導演從影像上的拼湊,建構出主角那複雜神秘的內心世界,但劇本先天性的冗長,卻是難以彌補的問題。其實全片的謎團說穿了很簡單,即使劇本那自圓其說的能力不俗,但編劇始終大廢周章去說一個不算精彩的故事,當中自然不乏很多故弄玄虛的情節。我覺得劇本最失敗的地方,是過早揭露了男主角的身份,變相令劇力減弱,在全片仍不斷煞有介事地給觀眾暗示,男女主角似乎皆各懷鬼胎,那些似是而非的催眠和「回憶」片段,便令人不難知道那是誤導觀眾之手法。全片很多情節都鋪排得略嫌冗長和混亂,就如重頭戲「醒覺」後大殺四方的情節便寫得太突兀,整件案情始末竟然透過主角口中和盤托出,也削弱了劇情應有的戲味。
此外,本片的主線始終透過催眠把「記憶」和「潛意識」這些課題大玩特玩,到最後還需要有一個「出發點」去鋪排這個故事。劇本因此選取了偷竊名畫作入題,更以漫長的入題去鋪排名畫競投的過程。可是,全片發展下去卻開始忘卻了這個主題,更突兀地過渡成一部愛情驚慄片,甚至把盜匪的角色淡化,看至中段差點忘記了片中一干人等的身份,正是劇本拖得太長所引致的毛病。無疑,我一再重申〈催眠潛凶〉的自圓其說能力不俗,總算於結局把一切來個清晰的總結,只礙於鋪排的過程太長,甚至偶有離題之感,確實對觀感有所影響。

也許,礙於本片始終著重意念而忽略了劇情,片中的幾位主要演員發揮也不大。男主角James McAvoy的角色,不禁令我想起幾年前的科幻動作電影〈殺神特工〉,那種正邪難辯的感覺其實不太討好,在劇本對主角描繪過於模糊下,他的演出也難有發揮。至於一向擔當二線女角的Rosario Dawson突然擔當女主角,即使片中有大膽演出,發揮也只屬一般,而同樣問題亦出於另一男角Vincent Cassel身上。

〈催眠潛凶〉是一部意念先行,但創意不高的心理驚慄片。導演Danny Boyle對影像的構圖,以不同畫面去暗喻主角的內心,逐層拆解案情始末,確不乏神來之筆,結局一記收筆亦能自圓其說,不致令劇情走得太遠。只是,〈催眠潛凶〉始終以意念為主,劇情變相比較拖拉冗長,中段不斷故弄玄虛、誤導觀眾,即使案情真相大白後能夠充分解釋一切,亦難掩中段的拖拖拉拉。此外,電影即使有著一個很有玩味的意念,背景卻沒有充份支撐,一眾角色純粹為堆砌意念而設,性格和背景非常模糊,中段更是偶有離題,實是電影的一大敗筆。
Rating:70/ 100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