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電影節2014:我在沙地長大

英文片名:Wadjda
11月4日 21:45 百老匯電影中心

一直蠻喜歡中東地區的電影,那些滿有禁忌的習俗、那些我們想像不來的生活文化,均一一能從這些電影中認識得來,於不同的電影節中,總能找到這類電影,是個人喜愛的一大選擇。《我在沙地長大》是同類題材的故事,借一個不甘世俗的小女孩眼中,看盡當地社會的種種文化習俗,透過她千方百計要得到一台單車的情節,讓觀眾看到當地女性的不平等待遇。這類題材的故事其實也真大同小異,只看導演怎樣拍出趣味或感覺來。《我》片故事非常簡單,的確也營造出感情細膩之感(女孩與鄰居的友情,以及母女間的感情最是可觀),結局收筆也頗妙,只可惜劇情實在簡單得近乎空洞。個半小時的片長中,只不斷從女孩的視點中側看當地人的社會生活,重心劇情難以延伸,戲味稍弱,真有點失望。

 

居於沙地阿拉伯的小女孩Wadjda一直不甘平凡,不斷挑戰當地傳統習俗文化,令她與家人及校長時有爭執,但她還有一個更大更天方夜談的心願,就是獲得一台單車。可是,當地女性卻很少會騎單車,令她的心願難以成真。某天,她得知學校有個宗教問答比賽,勝出者的獎金將足夠給她買一台單車,不用依靠別人的金錢,縱使萬般不願意,更對宗教存有懷疑,為了奪冠,她努力地去準備這個比賽...

其實,這類題材都離不開不甘傳統的主角,如何突破世俗框框去達成目標,也真要看導演如何處理,把這些千篇一律的故事拍得引人入勝,從平淡中見真章。突顯當地光怪陸離的文化,或是其中一個手法。在本片中,故事便從小女孩的視點中,看盡當地守舊、沉迷宗教、女性地位低落的文化,也從她的口中,她那帶點反叛的性格,批判當地人的種種思維。觀眾看來或會覺得是笑位一個,卻是當地的悲歌,於呈現這些地道文化上,手法確較平實。結局那帶點浪漫化的收筆,把當地女性的心事傳神刻畫,更把那段母女性情寫得真摯動人。
主線是小女孩用盡千方百計都要達成「買單車」的心願,劇本把她的性格塑造得很立體,既帶有一襲童真,同時又不甘世俗,甚至帶點反叛的性格。她如何「賺錢」、達成目標的過程亦寫得生動有趣,令人會心微笑。

可是,這個簡單的故事根本難以撐足個半小時,在推進力不強、劇力不大下,卻顯得過份簡單。「買單車」的主線過程平庸,需得以大量支節充撐劇情,直教全片看來焦點模糊,甚至偶有悶場。的確,片中配角如校長、老師形象鮮明,與主角的交流也甚多,看來仍予人感覺東拉西湊,部份外露的對白寫來也流於說教。直至末段問答比賽的重頭戲,對於熟悉當地宗教文化的當地人或會投入,但這冗長的宗教問答環節,作為片中的高潮戲份,相信也會令觀眾感到乏味。雖然,比賽結果的處理確叫人始料不及,亦是表現當地荒謬文化的最佳妙筆,過程卻真有刪減空間。
另一個鮮有的問題則是本片的字幕水平。一般而言,英文字幕的翻譯也問題不大,但本片譯來不但非常累贅,更是文法錯誤,觀影時或不能一下子理解到底想表達甚麼,需得反覆消化句子,才明白這不過是文法上的謬誤,大大影響了電影的觀感。

小演員Waad Mohammed在片中帶中全場,演技自然流露,未知是否演回她自己?角色面對傳統挑戰時的憤怒表情,或是她演回小孩的性格,面對天方夜談想法時的稚氣,而她用盡辦法賺取金錢那老成的表現,演來更不乏喜劇效果。對一位初登銀幕兼初擔大旗的演員來說,絕對交足功課了。

總的而言,《我在沙地長大》也是一貫描述中東低下人民生活的奇想式勵志故事,從一個小女孩的眼中,看盡社會的光怪陸離,倒給觀眾一回大開眼界的文化衝擊,結局把兩母女的故事與當地社會背景融為一體,更達一個圓滿的感人收結。可是,礙於電影只得靠一個簡單的故事背景局限,劇情或流於空洞,得靠大量無關的支節來充撐時間,看至中段確有頗多悶場,而英文字幕翻譯的錯漏百出,也大大影響了觀感。
Rating:2.5/ 5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