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片名:Killers
11月6日 21:40 百老匯The One
一個殺人犯「天才」精心佈局把自己的犯案過程放上網,惹來地球另一端弱勢男的崇拜,有樣學樣,便成這部血腥瘋狂的《網絡瘋殺》了。這部印尼與日本合作的血腥電影,影像可謂極致瘋狂,大量令人情緒極度不安的殘殺鏡頭,即使早有心理準備也真嚇了一驚,若嫌同期《渴罪》不夠「盡興」,本片定可滿足「嚐血」的你。片長近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並非旨在描寫殺人犯的心理,全片也真是一貫的變態殺人狂故事,只是殺足兩個多小時,再加點創意罷了。這也得一讚印尼導演The Mo Brothers的功力,全片看來確實不覺冷場,無論殘殺場面或佈局皆張力十足,純求觀能刺激絕對過癮。不過,基於兩地合作的關係,處理兩地劇情上可能有點刻意。初段確見電影火喉十足,惟電影為求有一個「命中注定」的收結,讓末段看來誇張離奇,反失卻了開場的可觀性。
Nomura表面是個正常的白領,入夜後卻是個嚐血的殺人狂,專門向乏人留意的女子下手,更把殺人影像放上網。身處地球另一方的Bayu是個屈屈不得志的記者,一次被劫時意外殺人,初嚐殺人快感的他,在網上看了Nomura的殺人影片,因而有樣學樣,向自己懷恨在心的目標報復。他的行動惹來了Nomura的注意,兩個殺人狂仿像命中注定般連繫上...
每屆電影節能放在這些「午夜場」環節中,一般都很極端,要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伏片」,就是超極端變態的電影,本片正為後者。甫開場一刻,當觀眾還未有任何心理準備時,電影已於opening credit語出驚人地安排了一幕迫真的殺戮追逐,從優雅的古典樂突變成挑動觀眾情緒的不安配樂,先見導演的極強玩味;電影還未入戲,便馬上「直播」一場兇殺案,甚至從受害人的主觀視點中營造死亡感覺,盡現本片的瘋狂感覺。
劇情發展下去,自然安排了幕幕虐殺場面,過程也真來得血腥變態,當中不單有大量近鏡以「招呼」觀眾,即使暗場交代的血腥場面,意象也來得相當懾人。主角北村一輝那宛如魔鬼的眼神當然叫人不寒而慄,他那神秘大宅內的冷漠感覺,於氣氛營造上也為觀眾帶來心寒之感。片中兩個地域、兩個時空的多場「網絡瘋殺」,末段可能真有誇張過火成份,卻不得不承認導演在節奏調控上確有一手。電影不時平衡剪接兩個地域的故事,過程不乏種種意外,甚至會讓觀眾投身於殺人狂的視點中,為他的遭遇而抹一把汗。因此,這類看似難以充撐兩個多小時的故事,題材偏鋒,但導演竟有能把之拍成兩個多小時而全無冷場,是一大成功之處。
本片的一大敗筆,正是故事背景的地域限制。在幕後製作班底下,得分別安排日本及印尼的故事,兩個殺人狂只以「識英雄重英雄」式相遇,兩個故事的走向也不相同,在兩者全無連貫性下,叫電影看來甚為鬆散。兩個故事中,日本背景是拍得較佳的部份,印尼那段刻劃得過於單薄,變相令印尼所發生的情節變得多此一舉。
同時,印尼的支線為要給角色安排一個兩難的背景、以暴易暴的矛盾,得要為他設計一個較貼近小人物的性格。可是,過份弱勢的「殺人狂」,自然遇上更多意外,在編劇安排過份誇張下,叫劇情來得毫無情理可言。酒店逃亡一幕真難想像要有多少巧合才成事,他成功逃跑後的生活也犯駁連連,讓劇情變得急轉直下。
兩個完全無關的殺人狂終歸也得聚頭,劇本為安排這場「相遇」,竟得草草把兩條主線了結(殺人狂與花店女孩的故事其實甚有味道,以此收結真完全浪費了),又要強行安排一段印尼的追殺場面。我得同意,劇本如何把兩條副線相連,又怎樣把完美收結,再營造另一高潮位,實是意料之外的神采。只是,劇情把這兩條副線拉扯上的理據,則來得太牽強了。最要命的是,北村一輝演得再好(眼神與陰沉的行為,我覺得直可堪個演技獎),但他的英語實在太爛,「兩雄相遇」後變得要以英文對白去交代故事,觀眾根本完全聽不到他在說甚麼,成了一大毛病。
總的而言,《網絡瘋殺》於氣氛營造上確有一手,處理血腥虐殺場面也有出人意表的效果,而劇本的玩味於前段真頗見神采,兩個殺人狂的行為與他們的背景,俱為整個暴戾恐怖的故事增添了幾分實感。氣氛營造極有一手,令這類偏鋒的故事,兩個半小時內也有層出不窮的意外,張力十足。可是,基於製作背景所限,電影得安排日本與印尼兩段可謂毫無關係的故事,末段為讓「兩雄相遇」,安排了大量誇張失實的情節讓兩位主角能「逍遙法外」,當中酒店逃亡的一段,更過火得叫觀眾忍俊不禁。結局收筆是縱見編劇的神采,惟末段急轉直下的水準,可真令人失望。
Rating: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