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片名:Citizen Four
5月19日 15:35 百老匯電影中心
Edward Snowden早前在港暫避風頭,弄得滿城風雨,但過程到底發生了甚麼事,相信也沒有甚麼人知曉。《第四公民》正正以紀錄片的角度出發,追訪了他在香港暫避時所發生的事,以及所面對的種種問題,繼而藉此對美國當局就侵犯私隱的問題進行「大踢爆」。導演Laura帶點鋌而走險的行為,拍下了這部非常大膽的電影,讓這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公諸於世,更為其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一獎。的確,就著「踢爆」的層面上,本片無疑達到了極佳成績,無論是Edward Snowden在港那一星期的神秘生活,還是美國國安局那個充滿白色恐怖的陰謀,同樣叫觀眾眼界大開,而單論導演的心思、勇敢的行徑,已令本片的可觀性大增了。片中不時抽離那個時空,甚至以帶點間諜片模式去鋪敘導演與Edward Snowden之間的關係、溝通與見面的過程,也令電影多了幾分趣味。不過,若以紀錄片的角度出發,電影中段幾乎全無任何變化,單單白描著Edward Snowden在酒店房間內的生活,也真的偶有悶場,而片中大量喋喋不休的專業電腦名詞,相信亦觀眾短時間亦難以完全消化過來。
於國安局擔任系統工程師的Edward Snowden,深知政府當局正密謀進行一項神秘計劃,以國家安全為由,監聽美國甚至全球民眾的通話紀錄。他希望「踢爆」這些黑暗內幕,便潛逃到香港暫避,並與英國《衛報》記者及本片導演進行對話。當這些黑幕公諸於世後,Edward Snowden馬上遭到全球追捕,需得以難民身份尋求保護...
拍得了這些揭露政治黑幕、「說真話」的電影,幾乎都必會惹上麻煩,像同期的《伊朗的士笑看人生》便是同類的問題,於是,無論是Edward Snowden的傳奇故事,或是導演Laura Poitras拍攝本片的出發點,也均叫電影多了幾分獵奇色彩。
坦言,如非這電影進行「踢爆」,觀眾或會知道民眾的電話會被監聽,卻想不到原來政府當局竟一直有計劃地進行這項規模龐大的恐怖計劃。除了這些侵犯私隱的行為外,像Edward Snowden或導演這類敢於揭露黑幕的人士,到底背後受了甚麼壓力,面對幾乎成為「全球通輯犯」下又得如何自處?本片俱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觀眾難以想像的世界。片中拋出了大量政治黑幕,是否屬實或有待考究,卻真把政府高層的人性陰暗面赤裸裸地展現於觀眾眼前。或許,我們根本不能改變到甚麼,也難像主角般鋌而走險,電影帶來的效果,卻仍警世味甚濃。
紀錄片走訪了Edward Snowden這位「間諜」的神秘故事,而全片亦採用類似「間諜片」模式的拍攝手法,呈現主角那無人能夠相信,甚至隨時生死懸於一線的過程,也為電影帶來了一絲緊湊的實況感。像Edward Snowden與導演之間的對話、碰面的過程,甚至離開香港逃亡前的種種準備與心情等等,即使畫面並無完全拍出來,也營造得一種大家誤以為只在虛擬電影中才有的實感,亦令本片在「揭露真相」之外,多了幾分玩味。
不過,若從紀錄片的角度來看,《第四公民》在「呈現實感」方面有著不俗功架,但就著讓觀眾認識事實真相上,卻有點力不從心。片中長時間觀眾只看著Edward Snowden在鏡頭前不斷「踢爆」,有大量艱深的學術名詞均沒有好好交代,乃至末段愈描愈黑,甚至牽涉了多國政府高層時,亦沒有就人物關係多加補白,稍一不慎隨時看得一頭霧水。此外,雖然本片真的勇氣與誠意滿分,但過程逾大部份時間均聚焦於Edward Snowden躲在房間時的情況,在過程沒有太大發展空間下,倒令前段的懸疑感大減,再加上其錯綜複雜的關係未必人人能明白時,中段倒真的偶有悶場。
《第四公民》盡現了一位電影人的用心與誠意,冒著前途甚至性命危險,也得要揭露政府的陰暗內幕,亦從Edward Snowden這位傳奇人物身上,看到這種邊緣人式「間諜」的生活概況,是主流間諜動作電影外的真實故事,倒真為觀眾帶來了強烈的獵奇效果。姑勿論片中的「踢爆」是否屬實,卻真呈現了一個觀眾完全始料不及的世界。不過,這部紀錄片無疑是誠意搭救,也看出用上了不少功夫去做資料搜集,或礙於製作時間所限下,對片中大量艱深的專有名詞及複雜的人物關係沒有好好補白,觀眾一不留神,定會看得一頭霧水,而中段聚焦於Edward Snowden困在房間的時間太久,也令電影倍添悶場。
Rating:75/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