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告別:欲哭無淚才是最悲慟的傷痛

英文片名:Zinnia Flower

林書宇前作《星空》道盡了青年人成長的無奈,以豐富的幻想細胞勾劃出原著繪本世界,感情細膩,為當年的一部佳作。新作《百日告別》一改筆觸,以一個極悲情的故事,寫兩個男女如何找出喪偶的悲痛,於至愛逝世後的一百日內,面對著絕望的哀慟。即使早有心理準備,這是一部悲情成份極高的電影,入場後依然被其沉重的調子所嚇怕,看著兩位未亡人怎也走不出亡者的陰霾,處處的思念凝聚了濃濃的壓抑思緒,沉重度絕不遜於同期的《踏血尋梅》。幸而,這一切沉鬱的感情在林書宇的導筒下,拍來仍不乏其固有細膩的筆觸,兩位主角走出人生低谷的旅程,感情立體得讓觀眾仿佛也伴著他們走向那「重生」之路。原來,最痛的並非徹底崩潰,反是欲哭無淚,連淚水都不願乖乖流下來的時候。林嘉欣憑此角奪得金馬獎影后絕無過譽,她在對白不多的情況下,每個表情、每個動作都帶動著觀眾情緒:從她欲哭無淚至哭崩爆發的過程,也是觀眾觀影時所經歷的,把這麼一個悲情角色投入得近乎入骨的演繹,成了電影一大可觀之處。若不嫌調子過份沉重,看著兩位角色這一段「重生之旅」,劇情或沒有太大起伏,卻是一場扣人心弦的旅程,是林書宇繼《星空》後,再一次以至深的感情去牽動人心,再次成就了一部年度佳作。

 

警告:下文可能含有部份重要劇情,請讀者留意。 

育偉和心敏的另一半同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佛教儀式的守喪期為一百日,在這一百日中,他們均選擇了不同的方式去面對。育偉對亡妻最深的思念,令他脾氣暴燥,他選擇了面對妻子的過去,過程中愈見自己對亡妻的念念不忘。心敏在未婚夫過身後,決定自己一個人走上那條預定好的蜜月之旅,始發現愈去面對,反愈難放下...

 

整部電影沒有為觀眾安排任何一分鐘的「快樂」情節,打從第一幕便鋪排了一個很殘忍的入題,不單男女主角的另一半都意外身亡,他們一方更是快將結婚、另一方則是妻子懷孕,一個突如其來的惡耗,把一切美好的前程都破壞了。隨後「閃回」的甜蜜記憶,更令這兩段關係讓人心碎。一個簡潔的入題,已突顯了兩位角色那種哀痛,帶動得觀眾入戲,投入了雙方的視點中。這個設定真的太悲觀太沉重,卻又正正因為有這個故事背景,才能叫觀眾體驗到他們的「療傷」過程。

 


男女主角間只得兩場對手戲,在絕妙的剪接下,兩者的故事仿如一體,互相呼應
  起初,我誤以為電影是俗套地談男女主角相遇相愛,又或是男女雙方互相抵賴對方是肇事者,繼而「累鬥累」的故事。或許我真的想得太「連續劇」,林書宇沒有把電影變成這樣,男女主角整部電影同場的戲份只得寥寥數場、對手戲的時間合共都沒有五分鐘,但觀眾看著雙方的「療程」似乎也大同小異(略有不同是男方從消極變成積極、女方從積極變成消極),甚至連結局所面對的思念也很相類(連串回憶片段,毫不煽情地叫觀眾淚崩亦是神來之筆)。在絕妙的剪接之下,像一方的家中從黑暗走向光明、另一方則從光明走向黑暗,剪接得如同一個場景,雙方有如同場較量般有火花。絕佳的電影語言,亦令電影的可觀性大增。

 

劇本寫一個「療傷」的過程,也沒有刻意把一切「樂觀」化,男女主角沒有無厘頭相愛,最終仍沒有走出那陰霾,你甚至能說,這個劇本愈寫愈悲,悲得仿佛沒有出路。大抵林書宇把個人經歷投射於片中,整個故事來得十分寫實,觀眾並不覺電影刻意去悲情、刻意寫得陰暗而無希望,反會易地而處地從角色視點出發,換著是我,會否也走上這條路?

兩個故事中,我較喜歡女方的一段,獨步走上了那個忘情的療傷之旅,看來好像有點戲劇性,拍來卻又是那麼平實、平實得不覺有任何修飾。她面對的每一件人和事、那本本是要共同創造的蜜月回憶,每一個遭遇都仿是一場自身成長,無需刻意處處呼應明言「療傷」,感情已夠憾動。未亡人誤以為自己能面對一切痛苦與思憶,誰知那段回憶本就會不斷衝擊腦海,直至崩潰一刻。電影完全讓觀眾感受得到這過程的無奈與痛苦,忘了忘不了的殘忍抉擇,讓人看得心如刀割,卻又很想看看他們到底能否步出人生低谷;短短的「蜜月之旅」竟有著清晰的起承轉合,簡練的劇本居功至偉。對比呼天搶地的哭叫與崩潰,這種欲哭無淚的壓抑,比肥皂式悲情更難拍。難得林書宇沒有胡亂大灑鹽花,適可而止地以幻想及回憶穿插,淡化片中的悲情,給予觀眾最實實在在的感情,同時不乏一種浪漫化的戲劇效果。

 

雖然,整個故事倒真的沒有甚麼高潮起伏,甚至是平平無奇,但全片無論在影像與配樂上均有極高水準。畫面繼承前作《星空》的細緻,有如一幅圖畫般精美,而蘇打綠那悲喜交加的配樂簡單得來,又讓人如同身歷其境,夾雜了思憶如泉湧的起跌心情,令觀眾也走在沖繩的那段忘情之旅般,配以男女主角的絕妙演出,牽動觀眾神經。他們的每個決定、動作與反應,均來得震撼人心,聲畫的完美配合,不難會令觀眾看得呼一口氣。

 


林嘉欣每一幕的內心戲都交出了水準之上的成績表,感情拿揑準確得讓觀眾連「喊位」都跟她「同步」了
  林嘉欣的演繹精彩得有點驚喜,比當年一鳴驚人的《男人四十》更難忘,憑此角奪影后也無過譽。對比起拍檔石頭,她的角色內歛得多,甚至連對白也不多,可是,她的每個表情、眉頭牽動或嘴角一笑,均入戲得可謂令人心寒。正如前文所述,她的「療傷」過程是由一種欲哭無淚的哀痛,蘊釀至崩潰爆發的邊緣。觀眾亦成功被她的演技所感染,初段強作堅強的悲痛只能止在心頭,乃至她崩潰的一刻,始出現了全場的「紙巾聲」。從她看漫畫的苦笑、到吃拉麵的哀傷、到房間的崩潰、到吃魚時詭異的笑容,演來毫不外露,內心戲揮耍自如,是片中的靈魂所在。石頭的演出也很精彩,有別於林嘉欣的內歛,他那帶點暴燥的性格,從憤世嫉俗到漸漸接受這些難忍思念,層次分明,尤其初段最是演活角色內心糾結的情緒。

 

總的而言,《百日告別》真的很沉重,故事更可說是悲得幾乎毫無希望,甚至比《踏血尋梅》更悲,是個連死都難以解決問題的方向。不過,林書宇沒有刻意渲染悲情或煽情,也沒有時時刻刻都要觀眾哭出來。劇本看似平淡而無起伏,實則他以最細膩的筆觸、幾乎如同紀實的手法去伴隨兩位主角步伐,細味一段「療傷」之旅。無需呼天搶地的哭叫,單是那種欲哭無淚的壓抑、難以言喻的傷痛,已能叫觀眾與主角一起歷盡過程的起起跌跌。「百日之旅」有如歷盡一生,幾乎完美的電影語言,令這個殘忍的故事叫人又愛又恨。花開花謝終有時,是喜或悲的開放式結局,不同觀眾內心都有一把尺,叫觀眾入戲得差點走不出來,是繼《星空》後又一讓人全情投入的佳作。林嘉欣的演出完全牽動觀眾心靈、收放自如的內心戲無懈可擊,更觀眾感情都仿與她同步,跑出個影后又何出奇?
Rating:95/ 100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