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 絕地救援(優先場):荷里活拍不出的細膩情味

喜馬拉雅: 絕地救援

英文片名:The Himalayas

THE HIMALAYAS

《喜馬拉雅:絕地救援》去年聖誕檔期於南韓上映,不單大勝全球「票房王」《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甚至於當地掀起了熱潮,叫好叫座,成為一時佳話。故事不難令人想到去年同類的《珠峰浩劫》,同是一眾有一鼓熱血登山隊員的情義故事,遇上意外後如何面對生死一線邊緣。本片缺乏的,或許就是荷里活浩瀚大場面及CG特效,但全片大量實景拍攝,場面反比《珠》片更具實感。而且,劇本亦比《珠》片細膩得多,是本片能大勝荷里活製作之因了。全片人物結構嚴謹,即使小如一位配角都有其作用,無論誰生誰死,觀眾都不會如《珠》片般過目即忘:「吓佢幾時死咗?」橫跨近十年的登山故事,描述兩代登山員的師徒情已完勝《珠》片,當中刻劃的兄弟情義、隊員與家人之間的愛情與親情,濃烈情味更超越了單單「感人」的元素,末段甚至令觀眾哭成淚人。片中登山隊員眾多,不單每位都有一定發揮,就連角色之間的關係都緊扣富戲味,鋪排心思細密,更有多個首尾呼應,光其人物描繪之細膩,當能成編劇班的絕佳例子。同是描述一個「追夢」故事,惟本片在「追夢」之餘更談及生死、人與崇山及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末段一眾角色的抉擇,不單把電影推向另一高潮,背後的深意更讓電影可觀性再度昇華。我們很難想像為什麼南韓電影本土票房屢創佳績,年年力壓荷里活大製作,我覺得那不單是南韓的民族意識極高,最重要是其質素早已在亞洲領先,大敗日本了。

 

 

攀山隊長洪吉多年來征服了無數山峰,是南韓以至世界首屈一指的登山員。年輕的攀山好手武澤雄心壯志,在洪吉的訓練下,與一眾登山隊員成為患難與共的好兄弟,更與洪吉踏遍了無數高山。後來,洪吉舊患復發,令他從此不能再登山,武澤則成了新一代的登山隊長。可是,武澤挑戰頂峰之時,卻被困於風雪之中,進退維谷...

風雪災難場面絕不欺場、實境拍攝更令投入感倍增

坦言,本片的故事實在與《珠峰浩劫》太相像,而早前亦看過同類紀錄片佳作《登上須彌山》,不足一年內有三部相同題材,可能真有點生膩。不過,老早久聞本片的「威名」,於南韓票房大破紀錄,甚至成了一個全國現象,亦有興趣一窺本片的威名。果然,本片比《珠》片好看得多,只遜於失卻了荷里活千金打造的大型視覺特效,或那個如同身歷其境IMAX巨幕,從另一方面看,這卻成了電影的優勝之處。

拍這類攀山、災難電影,當然很難沒有使用上CG特效,惟鏡頭一次又一次,不斷以多角度來告訴觀眾,本片大部份時間都採用了實景拍攝,更動用上主角的主觀視點來拍這場登山之路,再配合幾可亂真的災難場面,投入感實更勝《珠》片。場面調度、視效的迫真感,也能與荷里活的大製作堪比。曾是亞洲特技電影一哥的日本,近年水準愈來愈不濟,來到這類電影,可說已讓南韓超前了。

劇本花了不少筆墨去描述一眾登山隊員之間的故事與關係,感情真摯細膩,亦為末段的行動留下了上佳註腳

人物架構亦與《珠》片相若,但本片人物關係之細膩,可真大勝《珠》片了。同是人物眾多、關係複雜,《珠》片末段描寫略嫌混亂,稍一不慎隨時連哪個角色葬身雪下都搞不懂。這一層面上,本片就比之優勝得多。片中角色眾多,驚喜在除了兩位主角外,大部份演員都有所發揮,哪管只是個看似「大茄」的登山隊員,都有一部份屬於自己的戲份,而角色之間亦有所互動,篇幅不多卻拍出這群登山隊員患難與共的至親感情。末段不難想像到會有一個「感人位」,但除了主線以外亦把一眾支線連貫起來,首尾呼應,既讓觀眾哭成淚人,也讓劇本的人物關係更紮實,當可成編劇班的學習對象了。

兩師徒間「不打不相識」的經過,繼而發展至末段的連番轉折,層次分明,結局的處理更讓劇本深度倍數提升
電影花了兩個多小時篇幅去描述兩代登山員的師徒情,初時略覺冗長,隨後又覺得有此需要。劇情把隊長與新手從相遇到「收徒」,結成好兄弟、因健康問題拆夥,最後超越了生死的一段情誼,幾乎巨細無遺地展現於銀幕之上,而兩人之間的互動,也看出兩者所皆有所成長。無論兩角的性格,以至他們的成長轉變,寫來層層遞進,鋪排滲出淡淡的情味,更可說這段強烈的師徒情早已達至不可分割的地步,感情已建立在觀眾心中而不自覺。

於是,片尾的重大轉折,在足夠鋪排下,不單讓觀眾為之震撼,到底為甚麼要有這份執著的堅持,也作出了很好的詮釋。一個登山者與崇山之間的關係,並不是要「征服」,更是一個屬於他們的地方,是他們「追夢」的最終目標。生人帶不走,死亦要全屍,苦苦堅持一場比登山更痛苦的「尋屍」行動,看來只有一鼓傻氣,背後可能會犧牲更多寶貴的性命;只是,二人之間信守過的諾言,登山隊員之間早就不分你我,連肢軀都仿成一體,就是不能把任何人留下。從武澤少年時的抉擇、好友冒死回頭的決定,還有洪吉偉大的「人道」行動,都把這個議題一脈相承,並非無謂的濫情橋段。到了結局,劇情又來了一記更出人意表的轉折,對逝者去或留、夢想的永恆留存,更讓這個登山傳奇的故事昇華、突破傳統框架,一個意料之內的催淚位不難叫人哭成淚人,背後對夢想的尊重,則讓故事的深度大大提升。先別管故事「真人真事」的成份有多少,光是這個收筆,已是荷里活拍不出的故事了。

 

 

OK,黃晸玟可能有如香港的劉青雲或古天樂,成了韓片「永遠的男主角」,尤其在香港購入的電影中,只要非偶像類型的電影,幾乎都會看見他了。他再演同類有情有義的好爸爸、好師傅角色,演技早已達到出神入化之地步,完全與角色合二為一,末段對好友那份堅持,成功賺取觀眾不少淚水。至於鄭宇演一個充滿鬥智的熱血新手,從初段的傻氣到成了一個能肩負重任的攀山隊長,把角色從無知到成長的過渡演得細膩可人,絕不讓「師傅」黃晸玟專美。

 

 

我至今仍不太明白,何以韓劇在港大行其道,韓片卻永遠仆到直一直,甚至未必有人知道其上映過。我不知道這部《喜馬拉雅:絕地救援》面對一眾荷里活強敵,會否又遭受到同一命運,但其於南韓叫好叫座,也不止於民族情緒那麼簡單,而是「真材實料」。全片不單其幾可亂真的視覺特效、實境拍攝的壯麗景觀能堪比荷里活大製作,妙在劇本對一眾角色的性格刻劃立體細膩,就連可有可無的配角都有其戲份,令電影結構嚴謹,更見前呼後應。一個簡單「幾多人一齊上山,就要幾多人一齊落山」的意念,並不流於大放濫情的催淚彈;兩位主角刻骨銘心的師徒情,鋪排起來細膩動人,乃至末段刻劃登山者與祟山之間永遠的感情、結局對逝者的至深尊重,一一讓電影的可觀性與深度倍數提昇,是大賣特技的荷里活拍不了的細膩之作。無論閣下抱著看災難特技還是想大哭一場的心態入場,也絕不失望。
Rating:85/ 100

 

 

「晞。觀影記事」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jackyheimovie

旅遊專頁「有故事的旅人」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360.days.in.australia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