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美旅遊習慣了的25件奇怪事(Part 1)

在南美旅遊時有許多千奇百怪的事情,或許是文化差異,又或許是對地方習俗一時不太了解,總之就是跟你在其他地方旅遊不同。以下是我在南美旅遊時遇到的一眾帶點「獵奇」的事情,在此羅列一下跟大家分享,有的或會慢慢接受、有的至今仍難以想像原因:

 

我在南美旅遊習慣了的頭10件奇怪事

南美旅遊哥倫比亞最著名菜式Bandeja Paisa,其餘配菜或略有不同,但牛油果是必備的
#1 用叉食飯?!
不同地方用餐都有不同習俗,像我在印度就極不習慣用手吃飯,來到南美則要我用叉來吃飯,頭一次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點了碟炒飯,我真以為侍應漏了給我匙羹。在不懂西班牙文下搞了大半天才拿到匙羹,侍應還一臉疑惑。後來,我才知道,在那邊無人會用匙羹吃飯,匙羹只是用來喝湯的。諷刺在,我在秘魯不止試過一次點炒麵(Tallarines),侍應只給了我一支匙羹,大抵他們用叉吃飯、用羹吃麵?😂

 

#2 「萬能Key」牛油果
南美盛產牛油果,比澳洲更誇張,牛油果可說是「萬能Key」,大部份菜式都能夠找得到;哪管再「九唔搭八」,你常會在一碟飯中找到牛油果身影。曾以為其作用是讓人「壓碎」來拌飯,但牛油果如非熟透實難壓碎,看當地人都是當「飯後果」吃。最經典一次,同房給我看他跟團包的午餐,是「牛油果薯條飯」,沒有一滴汁,茄汁也沒有。

 

南美旅遊Huerquehue National Park是此行最喜歡也最難忘的其中一次登山之旅,「終點」景色談不上絕美、「沿途」可真嘆為觀止,稍後再為大家另文詳細介紹
#3 Check-in唔俾錢
在世界各地,一般都是入住Hostel時付款、拍拍屁股就可離開,在南美卻隨時Check-in時想付款都不會接受,只在退房時才收。我不理解這個文化,起初也不太習慣,畢竟習慣了退房就退房,怎會還繞去接待處付款?不過,他們既想得出這個方法,就總會記得你甚麼時候離開,也別想「走數」。
大概,南美大部份背後客都不知道自己待多久,再加上住宿期間或多或少都會報團,退房時「一次過」才付款,對負責人而言也較方便吧。

 

#4 隨時有行山嘅準備
南美絕大部份景點都有一定爬山的需求。小至你跑上市中心的Lookout,還是在國家公園繞一圈,幾乎每天或多或少都得爬山。若你到了「高海拔山城城市」如玻利維亞(Bolivia)首都拉巴斯(La Paz)秘魯(Peru)著名古城庫斯科(Cusco),更隨時想去超市都得「跑上跑落」。
若參加得Local tour,即使沒有特別標明,也得有此心理準備。當地人老早已習慣了「通山跑」,很多地方對他們而言,根本不算是爬山。時刻帶備乾糧、能量棒、食水,已成習慣了。

 

南美旅遊
秘魯Colca Canyon團途中所遇到一隻「望鏡頭」的草泥馬。說到「超早起」,誤以為馬丘比丘凌晨三點半起床吃早餐已夠誇張,怎料Colca Canyon集合時間為凌晨三點--是凌晨三點開車出發,即凌晨兩點半就要起床。若你「蒲」開的話,相信兩點半都未必會睡。誤以為到達終點能安睡?對,第二天起床時間較遲--那是凌晨四點半。Colca Canyon團凌晨四點半起身爬山有多瘋狂,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另,超可愛的草泥馬,我很難想像怎能吃得下?
#5 早睡(超)早起
出發前爬文太多說南美很危險,晚上八時後不能外出恐怕是太多疑,畢竟南美各國城市也有精彩的夜生活及迷人夜景,八點就不外出恐怕錯過了太多體驗。可是,除了大城市外,小鎮的餐廳隨時連晚市都不做,入夜後倒真沒事可做,不如待在Hostel中跟其他人聊聊天交個朋友吧。而且,由於大部份的路程實在太遙遠,故此旅行團集合時間絕對超瘋狂,早上六時已是幸福不過,若有甚麼九時才出發,那隨時是半天團了。我試過幾次凌晨三四點便得出發,若你如香港生活半夜還未睡,你將會「直落」參加Local tour。早睡早起習慣由此起。

 

#6 跟團做文盲
南美不少旅行團都沒有英語導遊,即使熱門如玻利維亞鹽湖的三天團,導遊都只懂說西班牙文,更別說長途巴士司機。你得有心理準備,跟團會變成「文盲」,甚至連集合時間都不知道。幸好,我每次做「文盲」都總會遇上有人懂英語。集合時間、停的這個地方是「Toilet break」還是「Meal break」、三分鐘還是三十分鐘,都沒有問題。

 

南美旅遊我在復活節島唯一一個參加的一天團。復活節島物價高昂、各個Local Tour也不乏「海鮮價」的情況,即使你議價成功,報了團也要看清他們包的是甚麼。例如,我這個所謂的低價就不包午餐,而事前竟沒有跟我說清、行程也沒有說明,幸好我早有預備
#7凡事格價
南美不單是傳統的手信店或的士(哥倫比亞部份城市會有咪錶),就連參團,甚至長途巴士票均有「海鮮價」,我更在秘魯首都利馬街頭看見連兌換都有「海鮮價」?同一個One-day Local tour隨時差價幾百港元,「格價」的重要性比東南亞更高。例如在復活節島租一天單車,店家開價20,000披索(約230港元),我當然婉拒回頭就走,她立即還價8,000披索(約90港元),後來,我更找到有5,000披索(約60港元)的開價。即使有標價,若覺得標價過多時,不妨先問句「Cuánto?」(How much?),對方自會回你一個(較)合理的價錢。尤其是,的士上車前,一定要問。

 

#8 凡事預早
無論做甚麼事情也好,在南美已習慣了凡事預鬆時間。你永不知道,哪天會整條地鐵線封了、你永不知道坐上的巴士會否走上封了一整條行車線的高速公路——可能長達過百公里,我在哥倫比亞就試過了,而這裡遇上塞車時,也絕非跟你開玩笑,尤其要去機場或坐長途巴士,緊記留意交通情況,預早時間。在南美總有許多你意想不到、千奇百怪的事情,例如坐長途巴士,一般預早15-30分鐘到巴士站已沒問題,卻奇在哥倫比亞的巴士有機會比原定時間提早開出,原因不明。

 

南美旅遊我在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La Paz)住的Hostel,早餐竟包一隻暖暖的烚雞蛋,即使是冰凍麵包,也差點感動落淚😭
#9 早餐冰凍超乾身麵包
Hostel縱是包了早餐,誠言未必對胃口。在「南南美」所包多是當地的麵包(Pan),無論哪一款都是超乾身、部份更是空心的麵包,尤其「行山團」出發前吃這些麵包,可預料得會體力不足。我得同意麵包味道香濃,相信「熱食」時絕對美味,但於「天寒地凍」下吃一個「凍冰冰」的麵包,配一塊「凍冰冰」、融不了的牛油可真是「完美配搭」。最誇張是住過有Hostel直接把麵包從冰櫃拿出來,麵包如同冰塊無異,大力敲往別人頭部,可真能作殺人工具。
較好的Hostel會提供廉價火腿,早餐吃「凍麵包配凍牛油凍果醬火腿」絕對是大家旅程的「必經之路」。我一直以為外國人對早餐的要求較低,看他們常常只吃牛油吐司就夠已明白,想不到他們也會驚叫「What the fuck?! Again?!」有外國人抵不住這些難吃的早餐嘗試自己煮,問題是,部份「包早餐」的Hostel,廚房未必有爐頭的,意即,你想替麵包加熱都有難度。

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請給點心意,給小弟走更遠的路,寫更多好文章,歡迎透過payme以下連結或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https://payme.hsbc/jackyhei
75486099_723429001505181_3402665167123644416_n
同時,你也可透過Paypal捐款:paypal.me/jackyhei

#10 Holá, Gracias, Sí
怎能不說這經典開場白?起初,我對西班文牙零認識,第一個認識的單字就是對人問好的「Holá」(Hello)。南美的人大多都很友善,尤其在旅遊景點看到你這個難得一見的亞洲人時,即使大家是陌生人都會點頭說句「Holá」,有多少次都是因此而打開話匣。後來,聽得太多更會說句「Holá Amigo」(Hello, my friend)--旅行社為要吸引你,總人人都是Amigo。當然,還有「Gracias」(Thank you)、「Sí」(Yes),在不懂西班文文下,這幾乎成了對話的結語。
最後,我說這兩句話已經成了口頭禪,在回程到美國的航班上,明明空中服務員跟我說英語,我竟本能地跟她說「Pollo con arroz, Gracias」(Chicken with rice, thanks)。

【延伸閱讀】復活節島生存之道(生活篇)

【延伸閱讀】誰說最美天空之鏡夕陽只在Uyuni

 

感謝各位支持,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有意者繼續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

 

更多資訊及文章,請Like Fb Page:
【有故事的旅人】
【晞。觀影記事】

IG請Follow:
#travelerwithmovi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