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片名:To My Nineteen Year Old Self
若數近期甚至是近年最難購票的電影,Golden Scene的《給十九歲的我》一定榜上有名。這部張婉婷執導的紀錄片於亞洲電影節放映取得空前好評後,不斷加開優先場均場場爆滿,更得在短時間內火速滿座,真正是一票難求,待最近加開更多場次始較易購票;若說其單場的人次,相信比同期《阿凡達:水之道》更強。電影以一眾英華書院女學生十年成長故事為藍本,鏡頭不斷緊貼著她們的生活,回首她們的校園時光,也是我們的一場集體回憶。《給十九歲的我》確為佳作,可是否好得接近神作、香港史上最佳紀錄片地步,個人覺得尚有商榷餘地,請別忘記近幾年都有《爭氣》、《少年滋味》等精彩的紀錄片,而這種紀錄十年的筆觸,《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同樣玩個出神入化,《給十九歲的我》也未至於毫無挑剔。不過,無可否認《給十九歲的我》情感真摯迷人,當近年許多電影都以「給香港的情書」作宣傳時,《給十九歲的我》無需放大這種矯情的方向,卻藉著這班女生的成長故事,訴說張婉婷對香港的情懷、在這個「永恆的瞬間」中,香港這十年來經歷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變化,哪管是好是壞,都曾有著我們的身影,正是最完美的一封「香港情書」、這班女生的成長故事,哪管你非英華書院畢業、亦不就讀女校,其細膩描述的校園生活氛圍,亦是我們的校園成長回憶,不禁回想起昔日那個對未來還有無窮幻想、無窮希望的自己。今天在社會掙扎求存的你和我,那份最純真最清澀的影子還剩下了多少?
英華女校的百年舊校舍需要重建,同學都得遷深水埗的舊校舍繼續上課,面對這個歷史時刻,張婉婷走訪經歷這時代巨輪的幾位學生,緊貼她們成長路上的變化。從她們入讀中一開始,面對未來充滿著好奇與未知,再到成長路上不斷的新挑戰、面對社會事件的氛圍下,她們的成長路都面對著不同程度的衝擊。校舍不能在預期中完成,這班同學也不能如期回到舊校上課。置身在這香港動蕩的十年間,她們的純真與夢想又能否堅守到最後?
系出名校不代表必為「學霸」,她們成長路上的跌碰,又豈不是跟我們一樣?
紀錄片向來非香港最強的片種,近年如非被禁映了就是沒有上映正場,印象中對上一回較大型放映的紀錄片已得數《少年滋味》。《給十九歲的我》是個紀錄英華女校的成長故事,初看或興趣不大,甚至會覺得這個故事又與自己有何關係?的確,若我和你都非為英華舊生、亦沒有讀過女校,相信投入感會較弱,但這放心非為英華的集體回憶作品,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共鳴所在。《給十九歲的我》能廣獲好評,甚至比《爭氣》、《少年滋味》、《音樂人生》等近年話題的紀錄片更有氣勢,倒是張婉婷拍出比那些紀錄片更具共鳴的一份「情懷」。表面這是一群十九歲英皇女生的故事,卻別覺得名校女生就有不一樣的青春,實則也是你和我的成長印記。入場前誤以為故事會較抽離,豈料看得投入,更有所觸動,完全把我們的中學回憶都呈現出來。那些年,我們都面對過的公開試、好友別離、陸運會上的競技、面對前路的抉擇、情竇初開的回憶,而那些日子我們又有過哪些好兄弟與好姊妹、每個班房必有的「認真撚」與「觀音兵」,我們遇過的好老師與「仆街老師」等等,電影都如實地拍出來,效果實而不華、不加修飾,也沒有既定的立場,甚麼家庭背景、甚麼政見的學生都有,在鏡頭前展現出最自然流露的自我,觀影時既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是每位香港學生都曾經歷過的集體回憶。
《給十九歲的我》在如今的惡法下,還能出現2012、2014及2019年社會事件的片段、受訪者亦斗膽在鏡頭前說出心底話,看來確覺得匪夷所思,但這種心路歷程、那些年最慒懂的我們,求學期間又何嘗沒有在種種社會大事件中懷疑過?《給十九歲的我》實談香港這十年間的變化,看到一幕幕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仿如隔世,大抵大部份香港人必會更感共鳴;在如今局勢下還能有這些議題的反思,更見電影的歷史性意義。撇除了社會與政治因素,《給十九歲的我》也紀錄了香港這十年間的文化轉變,從當時流行的樂隊、舞團、明星等等,還有那個年代的服飾、巴士車身等等,都令觀眾驚訝十年光景如像昨天,原來這一切已經悄然消失,只能在鏡頭上憑弔。那年,十九歲的你和我,置身在這個歷史洪流中,或許當刻只會想到要讀書做功課、下課後往哪裡玩,無憂無慮的我們,又有沒有好好想過身邊的事物非永恆、十年後已經變天?對比《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有故事性地紀錄一個小孩的成長路,《給十九歲的我》以紀錄片形式去紀錄這些年來的變化,除了一眾受訪者從小女孩變成少女的樣子外,每一個我們曾經歷過的社會面貌已經截然不同,效果同樣震撼。
《給十九歲的我》不獨為觀眾帶來一場集體回憶,更讓我們反思成長路上的得與失
更深刻的是,《給十九歲的我》對成長破落的筆觸。這群英華女生,非但不能如願返回舊校舍,最終這班人都沒有哪個能夠「圓夢」。曾經在中一入學時許下的目標、在學時對未來的志願,看來是多麼的純真,現實是,我們無需待至踏足社會的一刻,就是在學期間已知道夢想不能當飯食、任你對一件事情有多熱情,現實也不一定能讓你堅持到最後;我們都曾說過不要輕言放棄,長大後自會明白適時放棄總好比無謂的堅持,退一步或會有更好的未來。電影即使沒有明言,取態都懷疑著香港的扭曲教育制度、孕育出來的「怪獸家長」,又能否讓學生真的「為興趣」去做人?看至中段,已覺這班同學不斷得為現實所迫地放棄,仿是香港年輕人的一訣哀歌。回首著初中年代,那些在初中時希望達成的目標,又有哪個能夠達成?曾經跟你稱兄道弟的所謂一世好朋友,又有多少還在你身邊?曾經我們都夢想過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最後是否又成了社會的一顆小齒輪?《給十九歲的我》並沒有為此給予觀眾明確的「答案」,倒是藉此去給觀眾回憶這些年來的種種點滴。即使最終沒有達成少年時目標的那個我,可這些年來的一切一切,又會否塑造出個更好的「真我」?這大抵是《給十九歲的我》最真摯流露的情懷,正是你和我的故事。
可是,《給十九歲的我》是否堪達神作的地步?個人又覺得過譽了。的確,《給十九歲的我》有著滿滿的情懷、取材上也真能選取某個時空的重心作為片段,惟鋪排上略嫌鬆散,亦因著受訪者過多、彼此之間也沒有太多關聯性,眾人仿佛就是獨立故事側看著英華的眾生相。明白《給十九歲的我》只想紀錄這班學生所面對的變化與生活瑣事,可拍來仿如幕幕絮語般,缺乏明確的目標,中段確實偶有悶場,縱有誠意與認真搭救,又不至於達零負評之效。
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請給點心意,給小弟走更遠的路,寫更多好文章,歡迎透過以下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
同時,你也可透過Payme link:https://payme.hsbc/jackyhei
或Paypal捐款:paypal.me/jackyhei
總括而言,《給十九歲的我》仍為一部水準之上的紀錄片,不單紀錄了這班學生的成長青春印記,也是給香港人的一場集體回憶,是我們都曾經歷過的校園成長歲月,觀影時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當是好評如潮原因之一。電影同時紀錄了香港近十年的社會大事件,沒有偏幫哪一方,不同背景的受訪者都能得持平的立場,側看香港這十年間的風雲變天、十年後的我們又剩下了甚麼?我們曾有過的期盼與理想,又可曾為現實所迫得要放棄低頭?坦言,《給十九歲的我》絕不如外間所言般高度,過程偶有沙石,理解拍攝十年間所遇到的種種意外,得令方向有所改變,亦能諒解,而其情感也真能令觀眾為之難忘,實實在在是一封給香港的情書。
Rating:80/ 100
【延伸閱讀】請不要變成,我們曾經最討厭的大人
【延伸閱讀】清邁團遇上超大家族,還有他們是這樣教小孩的
✨電影網店現已開幕,多款電影海報、電影精品低至$5起,快啲嚟睇啦:https://bit.ly/3qLPkpk✨
「晞。觀影記事」Patreon加強版已經開幕,精選深度獨家電影文章,請即按此訂閱!
感謝各位支持,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有意者繼續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
更多資訊及文章,請Like Fb Page:
【有故事的旅人】
【晞。觀影記事】
MeWe: travelerwith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