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優先場):港人必有共鳴

英文片名:Selma

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 電影 影評

《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失落於「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提名,令不少人覺得這屆奧斯卡有種族歧視成份,但看後全片又確覺得,電影有「最佳電影」提名已屬「俾面」,導演與男主角又真難堪個提名。當然,本片的質素絕對不差,只是要殺入奧斯卡,似乎還有一段距離。《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故事描述馬丁路德金為黑人爭取自由民主所作的事情,無疑這是一部「曬演技」的傳記式電影,慶幸主角David Oyelowo演來沒有過份用力,這一點是抵讚的(也是失落影帝提名之因?),片中描寫主角不懼強權,盡每一分努力上街抗議,甚至與總統周旋,不少情節拍來也甚具劇力。當中,一眾示威者上街和平抗爭,卻被強權不斷打壓,而社會上的政見撕裂,更製造出場場白色恐怖,那些觸目驚心的畫面,完全是港人幾個月前的集體回憶,看來尤有共鳴。不過,也許劇情為把重心放在Selma這個抗爭起源地之上,對於重頭戲成功爭取投票權的過程,竟只以新聞片段輕輕帶過,在一幕幕慷慨激昂的演說、抗爭場面背後以此收筆,也難免有點反高潮之感。

 

Martin是位美國牧師,深覺美國當地黑人的自由民主受阻,甚至沒有投票權,更被白人作出死亡恐嚇,因此,他決定鋌身而出,為當地人民爭取投票權。Martin走訪各地爭取支持,甚至走到華盛頓與總統會面,卻仍被冷淡對待,最後,他來到Selma,一個他視為進行社會運動的最佳發源地,卻要對抗勢力強大的白人社會,甚至遭受到打壓,連他的家人也被恐嚇...

 

我一直很怕看這類「曬演技」的傳記電影,還得以政治人物作主導,最反感一類空有「曬演技」而劇情平板乏力,只為安排大類「搏攞獎曬演技」場面的作品。幸好,《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並沒有這個問題,劇情描述主角尋訪不同人物爭取支持,過程中如何遭受到挫折,乃至重頭戲的抗爭、上街場面,這些情節拍來俱充滿劇力,火喉十足,乃至末段幾場重頭戲、成功的一刻,頓覺他所作的一切並無白費,也為觀眾帶來滿腔熱血和感動的感覺。
蠻欣賞《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拍來態度較為持平。劇情雖以馬丁路德金爭取民主的角度出發,也有不少細節描寫反對派、組織自身之間的內訌,即使如領袖也有退縮的一刻。劇情也花了不少筆墨於主角與總統之間的關係,兩者各位其主,易地而處也真能明白雙方之間的矛盾。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看萬事萬物不同的看法,對爭取民主路上的阻撓,畢竟也是非戰之罪,當中所涉及到時機、人性、政治等問題,也沒說是誰對誰錯。劇本以描述種族不平為主旨,卻沒有如同類電影般,刻意把白人「妖魔化」,能讓觀眾以多角度來看這條民主道路上的每一步,倒讓電影來得更立體。

 

手無寸鐵的和平示威者,竟受到警方的無禮暴力對待,港人看來尤其身同感受
此外,《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對港人看來或許也尤有共鳴,片中整場爭取自由民主的過程,看來實與早前的雨傘運動分別不大,像警方粗暴打壓和平示威者、正反兩派市民之間互相批鬥、政權幕後的無形操控,以至是警方與示威者雙方之間的攻心計謀,觀眾看來或不難找到共鳴感,甚至代入其中。或許,《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勝在映期適合,港人恰好經歷過片中的情節,看來更會投入,甚至看得咬牙切齒;神彩的中文字幕翻譯,不少更刻意迎合港人口味,大家看來不禁會心微笑。爭取自由、爭取民主的路程很漫長,也需要作出不少犧牲,結局的成功一刻,大抵也能替民主路上一片迷霧的香港人,找到一絲希望曙光。

 

《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劇本為讓電影來得更為立體,安排了頗多支線是出於好意,但篇幅所限難得深入,反為電影增添悶場了
這類「奧斯卡」格局的電影,為甚麼只得兩個提名(還有一個是無關痛癢的歌曲獎),看罷《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後也能明白,其質素確是力有不遞,有「最佳電影」之提名,反是一個不解之謎。其中一大問題是,正如前文所說,電影分了多角度、不同人物來解構這些民主運動,局部人物性格確是頗鮮明,偏偏劇情安插了過多支線、人物穿插之多,令其往往只得一句對白或一個鏡頭,倒真令觀眾消化不來。來到片尾字幕,觀眾甚至很難說清這些角色在哪兒出現過。另外,故事大抵想讓主角來得更寫實、更人性化,亦有描寫他與家人之間的私生活。可惜,在篇幅所限下,這些情節只得輕輕帶過,寫來不著邊際,反令中段增添了不少悶場。最後,《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來到了重頭戲,那段漫長的「民主之路」,本應為電影的重頭戲,未知本片是否一如片名「Selma」所言,只想專注於Selma這地方的故事,對於這段長征式遊行,竟只以新聞片段輕輕帶過。當情節已來到一個熱血爆發的臨界點時,劇情竟突然轉調,簡單幾個真實鏡頭便了事,倒讓電影頗有反高潮之感。無疑,劇本大體欲寫一個傳奇人物的故事,並以多角度方式去描寫,確令《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看來沒有流於過份單一直接。可是,太多開了個頭,又沒有好好交代的支線,反讓中段看來變得十分鬆散,削弱了一直保持著的戲味,甚至引伸了不少悶場,相信是此片難登頒發台之一大因素。

 

演名人傳記,不代表一定會獲提名,像David Ovelowo演出雖佳,在《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劇本難有深刻發揮下,他不獲提名也絕不出奇
男主角David Ovelowo演馬丁路德金這傳奇人物,片中有不少內心戲,更有很多極考演技、一鏡直落的長鏡頭。他把這位傳奇角色的矛盾一面演得絲絲入扣,尤其得知眾人面對打壓,自己卻無力挽救時的內疚感,絕對讓觀眾產生共鳴,而他在片中加重口音去迎合這個角色,亦見他下過功夫。可是,對比起其他一眾提名人,也敗在劇本對此角的塑造過於寫實,變相令他並有太大發揮空間,演得出色卻未至於提名影帝之列。有沒有種族歧視色彩我不敢說,以戲論戲確真未達影帝級數。

 

總的而言,《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不難想像是一部「曬演技」式傳記片,卻勝力電影沒有「曬」得過份刻意,倒讓觀眾能投入其中。香港觀眾或尤有共鳴,畢竟片中的情節正是幾個月前活生生地上演過,但本片更勝在從多角度去描述一場民主運動,不單從主角馬丁路德金的視點出發,亦從不同人物、政黨的角度,持平地描述一場政治運動下的眾生相,拍來尤有戲味,當中幾場大型遊行、抗爭場面,也營造得超強劇力。只是,劇本也敗在採取過多角度來敘事,變相令某些關聯不大的人和事都拉扯進電影中,令中段看來過份鬆散混亂,而主角面對家人時的內心爭扎只屬輕輕帶過,變得為寫而寫,更為電影中段增添了大量悶場。因此,本片縱是可觀,但始終亦非有「攞獎」命,種族問題或是其中之一,其質素亦是另一大因素。
Rating:75/ 10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