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想到一篇涉及外國人眼中假期觀念的文章,竟引起了那麼大的迴響。其實,我真有想過與其渴望外國的生活,何不直接到外國工作?
或許,真有很多人會說:「想做就去做,諗咁多做咩?」,又或是:「現在不做,可能一世都沒有機會了。」某程度上,我也同意,但也得根據一些現實的考量,現實中也未必能像那些blogger般說得輕鬆。
自己做不來,聽過了很多故事,也想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到外地工作,也不一定沒有可能。
先說一個較遠的例子。那年因工作所需,我訪問了布吉一家大型新酒店的經理,他是個紐西蘭人,看上去,竟覺他比我還要年輕。我問他,到底你怎樣當上經理?他笑說,他曾在老家一家小旅館打過工,覺得很無聊很辭職了,跑到東南亞來玩。來到泰國覺得很喜歡,便決定在此留上幾個月,期間看到了酒店請經理,決心一試,竟就給他成功了。如今,他覺得酒店「開場」的工作太多,已謀求後路,找了另一家酒店繼續工作下去。
那一刻,我真覺得很誇張。怎麼他沒有學位、沒有工作經驗,竟然隨便跑來這個地方便能當上經理之位?我只覺世間太不公平,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老外。
想不到,原來,身邊人也成功了。
有一位朋友也是跟我一樣讀酒店出身的,她在香港工作得太悶,便想出走到芬蘭看她想了很久的北極光。她翻查當地住宿,覺得物價高得難以想像,便一時興起發個電郵問老板請不請人。沒想到,老板給她一個簡單的電話面試,她竟成功了。
對,最可笑的是,外國的面試通常都較簡單,真的唯才是用,覺得合心便聘你了。如朋友所言,誰會像香港般問甚麼「俾十個理由點解我要請你唔請佢?」「你有乜弱點?」(其實你知我知這些對話都不是真心話,那麼問來幹嗎?),又或是Group interview時玩「記憶遊戲」:「1號面試者講過乜?」,然後first in, second in, third in,隨時直至tenth in後把你踢走?這些簡單的面試,面試官或HR待你如朋友般的對談,我在澳洲也經歷過,感覺真的蠻好。
還記得,在澳洲看盡了外國人有的思想真完全不懂變通,那年在酒店餐廳當「知客」,除夕夜晚上座位全滿了,竟沒有人想到「派籌」這念頭。我跟餐廳經理建議,倒不如「派籌」讓他們先回房,疏導人流?經理竟覺這是天大的奇聞,接納了。自此之後,我便把「派籌」這個模式帶到了那餐廳,成了旅途上的一個成功回憶。
一如這位朋友,她來到了當地,竟發現老板行事不懂變通,例如明知天寒地凍客人不滿,卻堅持不在酒店放點熱早餐,理由是他多年來都只有cold breakfast,酒店也能正常運作。又例如酒店面積極大,令客人不時迷路,老板竟又全沒想過要增加指示牌。在我的朋友建議下,這一切全都做了。客人少了投訴、老板的生意也有所改善。
畢竟,外國人處事能力、變通「轉數」,甚至服務態度可真不及亞洲人,而我們最大的「功用」,當然是普通話啦。內地市場這顆金蛋,誰不想要?所以,一如她所言,其實我們要到外國工作,並不一定沒有可能,我們懂得英語,又懂得能生「金蛋」的普通話,再加上工作效率靈活變通,很多我們覺得是「常識」的東西,對他們卻是一些從沒嘗過的新事物。我們會為當地人帶來一些新想法和衝擊,其實很多僱主都會渴求這些人。
或許,我的朋友真有點幸運,畢竟在外國生活,始終也要經歷很多問題。像要完全認識新朋友圈子啦、水土不服啦,更得要面對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等等,曾在外地長時間生活過的人,自然知道會有這些風險要面對。享受得到別人的福利時,其實自身也有很多要面對的問題,並非簡簡單單地放下一切,隻身跑到外地便能享受榮華富貴、天天逍遙自在。
當然,克服得到這些問題,又遇上好老板的可能性亦有,像我的朋友般備受重用,更終於能實現到「一年返半年工、放半年假」,繼而又有積蓄的美好生活。
的確,有時候我們找工作都真要靠點運氣,也要嘗嘗「Think outside the box」。正如我常常在分享會跟別人說般,在澳洲Working Holiday找工作,不一定要靠朋友、靠仲介、靠街招、靠報紙廣告,想做的話直接把履歷投到那公司的info@乜乜乜.com,甚至大包圍同時間投多間公司,一樣有機會成功。我旅程大部份時間,也是靠此來找工作。
雖然,這方法在香港或有點難度。
不過,幸運之神來到了,機會跑上來了,那份工作就是你的了。
只看你敢不敢踏出第一步去嘗試。
真的,每天看著最美麗山水工作,真的很棒很自在。一年有極多空閒時間,也令你很舒服很寫意。只是,若習慣了城市生活的模式,這種生活你真能捱得住嗎?且看當年在荒山野嶺中的同事,不足一個月已經叫苦連天,你又是否這樣的人?是否適合?
攝於Budva Marina, Budva @ Monteneg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