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片名: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11月14日 11:05 百老匯電影中心
近期看了幾部「瘋狂」的血腥電影,轉點口味看一些較溫情的小品之作,是這部於Sundance影展中大獲好評的《初戀有病》。在其一致好評下滿心期待入場,卻覺是一部失望透頂之作。故事是很俗套那種與「主流」年青人有異的「騎呢主角」故事,亦是Sundance最常見的題材。可是,幾位主角演來毫無火花,相互之間亦帶動不了甚麼戲味,更覺眾人只在無病呻吟,愈看愈無謂。主線男女主角之間那種界乎於愛情與友情之間的曖昧情誼,亦意圖表達男主角古靈精怪的鬼主意,如何讓一位絕症少女走出人生陰霾。在劇本失焦下,這些情節東拉西扯,不著邊際,乃至末段的感人場面都營造不了應有的效果,令電影搞笑不來也感人不了。看著男主角與一眾同學之間的無聊對話、強行植入的所謂角色性格,更只覺眾人無聊當有趣。的確,片中不少改篇自經典電影的短片,對於影迷而言必會會心微笑,而末段的感人位亦有一定的窩心效果,但以此水準竟獲一致好評,則明顯過譽了,恕我不懂欣賞。
Greg是校內的「自閉」人士,性格孤僻又沒有很多朋友,只跟同是性格古怪的好友Earl拍攝短片。某天,Greg認識了性格開朗卻患有絕症的少女Rachel,二人很快成為朋友,並互相影響,走出大家的生命低潮。面對著Rachel的健康日漸退化,Greg希望拍攝一支短片來為她打戲,卻苦無頭緒...
是「睿智」還是無病呻吟、無聊當有趣只屬一線之差,男主角的性格,明顯屬於後者
開場時,聽見男主角一段仿佛充滿睿智,實是無聊當有趣的說話,已不禁心想:「吓又係呢D?」其實,每年在Sundance中叫好跑出的電影,大部份題材都離不開性格古怪角色的人生路,哪管是學生、家庭、情侶,似乎都是有這些套路,再說出一些看似充滿睿智的說話。拍得好的話,可能會像《Juno少女孕記》、《陽光小小姐》般跑出,像本片般不斷無病呻吟,甚至「呻吟」得一個反感的地步,我真難想像本片竟會好評如潮。
主線想寫男女主角間互相勉勵的故事,但二人相遇相知的理由已極為牽強,這麼一個爛理由可投入不來。在毫無感情基礎底下,要描寫二人是一段「Doomed friendship」,卻刻意要把他們的關係扭成「好友」,甚至帶點曖昧。先天鋪排不足下,二人幾乎全無火花可言,愈看愈覺洩氣。
到底從甚麼時候開始,這類關乎倫理、親情、友情的小品故事,角色設定一定要是「騎呢」?
故事中較為搶鏡的是Earl,連帶英文片名都有他的名字,還誤以為是個「三人行」的友誼故事。誰知,這位角色的戲份不多,與男女主角間的交流亦不強,純粹流於插科打諢、主力搞笑的大配角。至於眾人身邊的同學、家人,當然也離不開這類電影的必有設定:「要咁騎呢得咁騎呢」,而這些「騎呢」角色往往明顯被硬配一個「騎呢」的背景給他們(像那個沉迷哥德式打扮的同學、男主角的爸爸等),卻沒有好好利用這些角色,製造更多戲劇效果。過多這類無無謂謂角色穿插其中,令全片劇情鬆散乏味,完全失焦。
搞了大半天後,劇本也離不開帶出「珍惜眼前人」的道理。看著男女主角之間的關係有夠「小學雞」,末段突然要感性地去談一些人生哲理,甚至營造感人效果,也難以投入得來。我得同意,結局男主角於女主角房間一幕,確有一定的感動,但那「別要待對方離開後,才於別人口中得知其優點」的感觸,信息雖然正面,寫來卻流於突兀。全片不著邊際、東拉西扯了大半天後搞個如斯收筆,未免太計算吧?
Olivia Cooke活潑開朗的演出,救回了整部有形無神的電影
如前文所述,演Earl的演員RJ Cyler最為突出,其生動的面部表情十分趣怪,帶點冷面笑匠之感,每每出場時都帶動了驚喜的笑位。至於女主角Olivia Cooke樣子清純甜美,末段面對末期病患時的感情波動最令人觸動,當中一段與男主角爭執的長鏡,從平淡的感情演至激烈崩潰,最是令人難忘。反倒男主角在劇本描寫得過份「無病呻吟」下,已給我一種反感之見,而其稚嫩、仿如不在狀態般的演技,也難把角色演活。
《初戀有病》不止是部過譽之作,個人覺得更是一部過譽得有點誇張之作。劇本嚴重失焦,過程東拉西扯,看了大半天還未正式入題。欲寫兩男一女之間的友情故事,在鋪排不足下生硬地植入情感,已先叫人看得沒趣。於是,在嚴重蒼白的劇本下,末段更得刻意去營造一個感人位,畫面確能營造到不俗效果,感情上卻難叫人投入。我不明白何以這類電影硬要為角色與身邊人加入一些「騎呢」的性格,很好笑嗎?我又不覺;說話很睿智嗎?我只覺得大夥兒在無病呻吟,肆意販賣這群年青人的傷春悲秋。可能有觀眾會覺得有共鳴,但我則完全投入不了這個毫無感情基礎的故事。一味重申這是一段「Doomed friendship」,好了,我知道你們關係密切,是最好朋友喇!
Rating:55/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