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喜歡藍(優先場):值得八個提名?!

月亮喜歡藍

英文片名:Moonlight

moonlight

奧斯卡前夕,除了《星聲夢裡人》外,呼聲最高就是《月亮喜歡藍》,但這是否堪稱如此多提名,甚至能成「最佳電影」?個人覺得甚有商榷餘地,假如沒有奧斯卡的光環,我甚至懷疑本片會否有人留意。全球一致追捧,恕我不敢苛同,更覺非常失望,先旨聲明,不喜勿插。
故事有點像《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只不過從白人換了黑人,亦非時歷十多年的「白人成長之路」,或許正是大家較鮮見這類平實的「黑人成長之路」,所以倍感興趣。的確,片中描述男主角從小到大,對性的疑惑、對同性那含蓄的愛,某程度上實處理不俗,惟全片一眾角色性格蒼白、無論鏡頭與劇情都相當造作,論感覺與共鳴,則完全不及同類的《我》片,愈看愈覺失望。全片分成了三個階段,各寫黑人小孩的童年,怎樣塑造到他的人生;即使過程偶有佳句,但連貫性不強、點到即止的感情只是雙面刃,好聽點說是手法含蓄,個人則覺得頭重尾輕。正因為劇情過份含蓄,導致許多可堪發揮的情節,如主角與母親的關係、童年時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等等,全均流於片面,片隔靴搔癢,看畢只覺賣弄造作,不單難明何以好評至此,更難想通哪個提名可堪奧斯卡?

 

 

居於黑人區的Chiron,自小飽受同輩欺負,家中更有個嗜毒母親,令他有家歸不得。某天,他遇上熱心的毒犯Juan及女友Teresa,給了他難得的家庭溫暖,更成了一生的好友。在Chiron的成長路上,他得面對性愛的疑惑,也對朋友Kevin有著摸不透的感情。一次意外令他們漸行漸遠,直至多年後收到Kevin的一通電話...

全片一反常態給觀眾看到黑人成長的另一面,相信是觀眾眼前一亮的原因

觀影時,我邊看邊想,除了那些賣弄的鏡頭,或會令部份觀眾鍾情外,到底本片何德何能好評至此?或許,最值得解釋的是,這是一部政治超正確的電影,也一反了我們看這類電影的傳統觀感。作為一個黑人的成長故事,沒有把之搞得過份悲情,也沒有背負上沉重的背景;一眾主角生為窮人又身於毒窟地區只屬背景,沒成犯罪天堂,一眾「毒犯」竟然個個是大好人。在傳統的美國電影中,邁阿密是一個人間天堂、陽光與海灘之美好地方,本片卻曖昧不明,海灘上沒有俊男美女,反是兩男含蓄感情的蘊釀之地。兩男之間的感情只是曖昧,同性戀幾乎沒有明言,只是男主角Chiron成長路上的迷失、萍水相逢重遇後的原動力;沒有拍得太白,結局點到即止。作為一部黑人電影,全片沒有誇張渲染,黑人的成長故事也跟你和我一樣,對有過性疑惑、有過反叛、有過低潮,大抵,以此角度來寫黑人故事,顛覆了傳統大美國下的種族主義、歧視色彩,全片完全沒有任何歧視成份,「黑人也是人」,難免令人眼前一亮。

 

 

只是,眼前一亮又是否能堪上「神作」?本片不單在Rottentomatoes得到98%評價,更在Metacritic得到99分,似乎成了非看不可的經典,但個人覺得過譽了。一如前文所言,全片含蓄的感情某程度上實為清泉,但反過來看,感情從頭含蓄到尾,變相令應有感情面臨爆發臨界點,又一下子收止,節奏過於平淡,看畢全片完全感動不來,只覺以一連串夢囈充撐,到頭來又沒有發展過甚麼。

全片角色談不上多,伴隨男主角成長的,也只有那寥寥數位,除了Kevin外,他與母親的關係刻劃流於片面、與兩位「大好人」的戲份更只有數場,白白浪費了可堪發展的支線,當中Mahershala Ali與Naomie Harris雖能提名「最佳男配角」及「最佳女配角」,但宛如客串的演出,可真浪費了兩位好戲之人。

感情過於含蓄,更不乏賣弄造作的鏡頭,部份觀眾可能會極欣賞,恕我看得反感

片中造作處處,也是我反感或說過譽之因。導演曾表示王家衛的電影是他借鏡的對象,卻學得不夠傳神。全片不乏造作而乏美感的鏡頭,感覺極為賣弄(像Kevin於餐廳外的背影),劇情上處處要表現出角色的「含蓄」,令對白與劇情全均隔靴搔癢、有形無神,絲毫感染力都營造不來。感情刻意營造,在銀幕上落力地告訴你感情有多壓抑、關係有多含蓄,卻難讓觀眾切身處地感動。在場不乏呼呼入睡的觀眾,我即使未覺得悶場連連,也恕我很難投入這個故事。

 

 

演員方面,一如前文所說,Mahershala Ali與Naomie Harris是全片最亮眼兩員,但其戲份少得連客串都不如,可真浪費了他們的演出(有趣的是,Mahershala Ali與Janelle Monáe同期亦於《NASA無名英雌》聚頭),至於演繹兩位男主角從童年至成年的幾位演員,演出亦只屬不過不失。

 

 

奧斯卡大部份的提名都實至名歸(除了《漫漫回家路》的一眾提名),像本片幾乎成為「大熱」之一,可真難以想像。雖然未算爛作,但只屬一部很平庸的作品,不乏造作時候,八項提名個人覺得似乎真的過譽了。同屬少年成長故事,本片難得政治超正確,黑人男孩都是這樣長大的,但同樣故事我倒覺得《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精彩得多,就只是因為本片換了一個黑人背景,所以驚為天人?片中不少鏡頭與劇情俱造作,技藝平庸,含蓄感情用盡力氣告訴觀眾,幾乎「含蓄得說出口」,但看畢竟完全感動不來。請恕我不懂欣賞,甚至愈看愈反感。我在想,假如有天把一個黃種人少年的成長故事,沒有大紅燈籠、沒有荒蕪農村,就是一個少年在大城市的成長故事,緊記要說英語的,或許在西方人眼中,都會覺得驚為天人,對,這也是《漫漫回家路》的極大問題。
Rating:55/ 100

 

如欲看更多資訊及文章,請即Like【晞。觀影記事】【有故事的旅人】專頁!
全新IG亦已開放,請Follow:#travelerwithmovi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