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片名:The Assassination of G
香港近年的政治社會局面,成了許多電影人借題發揮、指桑罵槐,以作宣洩的題材,這條路線最少能夠製造話題,出色者可成《逆流大叔》,劣作則可成《今晚打喪屍》,《G殺》就可說是另一部《今晚打喪屍》,在製造規模更低下,甚至比《今》片更劣。故事以一宗離奇命案開始,道盡了一眾角色的恩怨情仇,揭示香港社會低下階層最陰暗的一面;格局之悲情、對社會政局的無奈控訴簡直喧之於口,把港人心中所感所言道出,以同類打正旗號「本土」、「抽水」、「為港人發聲」的題材而言,可說是最大膽的一部了。可是,題材有火,卻難掩電影的無病呻吟、支離破碎,連重心的主線也難以解釋得來。作為導演李卓斌的首部長片,全片不斷玩鏡頭、營造極端的視覺效果,企圖以凌厲剪接來製造個人風格,惟有關手法過份賣弄,愈看愈覺反感。寫一群學生反抗社會、反抗大人的故事,無論取材以至表現手法,幾乎都與湊佳苗改篇的幾部日本電影一樣,處處充滿了《告白》、《渴罪》、《少女》等影子,效果卻差天共地。取名為《G殺》,原來是用一連串「G」字頭英文字母的形容詞貫穿全片,偶一為之作篇章主題還可,可全片穿插了大量無謂的形容詞,甚至出現為「G」而「G」的時候,多此一舉。一如《今晚打喪屍》,主線劇情若有心穿鑿附會,大抵可以看出很多東西來,惜在表達上、所謂的弦外之音只流於外露對白中、屬現實中很難會說出的對白,都不算是「弦外之音」了。以此水準竟得金像獎六項題名,難以想像,真是蜀中無大將。
某個下午,一個人頭掉到屋內,屍身卻未能尋回。警方很快鎖定了一間學校的幾位人物。高中生趙雨婷家境複雜,父親龍爺與妓女李上梅搭上,母親去世後,只顧著在黑白兩道之間遊走,令她缺乏家庭溫暖,既與老師Marcus搞出師生戀,並周旋於兩位男同學之間。他們的命運就此相連,終至冥冥中註定的結局...
很好奇為甚麼本片在亞洲電影節首映後,竟會好評如潮,更在應屆金像獎得到六項提名。對之評價似乎離不開凌厲風格、有大量政治隱喻,可恕我對這兩點都難以接受。從片初一鏡直落環視家中景觀再接人頭落地,已深知這是一部「玩風格」的作品,當中日風濃烈的校園景觀、陰暗的黑夜街道,確帶動了視覺上的震撼,但這亦離不開新導演沉溺於賣弄的毛病。偶一為之玩鏡頭、玩剪接能錦上添花,可大量相關手法只覺極為造作,帶來一連串無意義的風格化畫面,當中如女主角在台上演講的一段凌碎片段,正屬最佳例子。「玩風格」玩得過了火只會弄巧反拙,徒具影像,成了反感源頭。
裝日系來拍個青少年問題的故事,空有賣弄,有形無神
自行穿鑿附會的政治意味,倒別想太多,否則只會如《今晚打喪屍》般強行為電影補白。個人覺得本片已超出了諷喻的地步,把一切宣之於口來個最強控訴,卻來得太露骨了。在一類打正「本土」旗號的電影中,本片可謂毫不修飾,將種種社會問題盡情發洩,像黑警、「淋病」、中共、社會階層對立、人心虛偽、「教蓄」、年輕人無未來、兩代價值觀對立等等問題與現象直接呼喊,起初尚覺過癮大膽,說著說著就覺得太過火了。即使出發點明顯是想為年青人宣洩不滿,說出大家敢怒不敢言的問題,但劇本為求把這些對白、相關情節說出,不斷安插大量突兀的情節、脫離現實的說話,而這一切再由演技稚嫩的幾位角色口中說出,更是格格不入。這些咒罵香港的對白聽來看似大快人心,卻因缺乏了相應的情節支撐,只覺空有滿腔怒火兼造作,不斷痛罵社會,無病呻吟的問題更烈。
作為陰暗的校園故事,揭示現今年青人的社會地位,無論對未來、對香港已經完全沒有希望,濃烈的厭世意味、處處毫無出路的生存環境。要寫這類題材,像《一念無明》有個紮實的故事框架,同樣能成佳作,本片一方面把劇情描寫得「有咁悲得咁悲」,同時又想拍得充滿「日系」青春色彩,只覺「兩頭唔到岸」。看來極像一眾湊佳苗的年輕人問題故事(即使連預告片也極相像),但本片只向了那個校園風格借鏡,觀感竟連最失望的《少女》也比不上。拿了個外殼,惟詭異心寒的感覺全無,只覺這一群角色無所事事、憤世嫉俗。
先天已連一個完整故事都說不完,還大搞曲高傲寡的作狀對白,多此一舉
這一切再失望,也難及主線故事的失望。故事以一宗離奇命案開始,繼而延伸出幾位角色錯綜複雜的關係,入題尚算有一定的追看意慾,隨後卻難以發揮,連基本的故事線都解說不來。這是多線性人物故事的題材,看似六個角色命運相連,其實連起來極為牽強,比電視台肥皂劇找個理由「全家同一間公司上班」更無稽。像自閉同學的一段明明可以大加發揮,竟變成與陪襯無異、龍爺與妓女之間的關係,開了個頭又沒有好好交代;把一眾角色牽連到一場命案之中已夠牽強,也不如命案的最終「真相」原來「僅此而已」,如斯竟搞了百多分鐘,字幕一出,簡直目瞪口呆。
有一個不名所以的片名《G殺》,原來只不過是跟一大堆「G」字的英文字母有關。這個手法確實頗具新鮮感,以同一字母開始的不同字詞作篇章,印象中也沒有電影玩得這麼盡。不過,這個「G」字愈玩愈密集,也愈玩愈刁鑽,甚至真的連字典都跑出來,到最後為至「為G而G」,強行堆砌一堆無關痛癢的「G」字英文字眼,就見離經叛道了。若把這一堆「G」字篇章名刪減一半仍覺多餘,惟全片樂此不疲地,幾乎想向觀眾上一堂英文課,看得多就覺極為煩厭,令電影正式「GG」。
林善雖被提名「最佳新演員」,卻因劇本外露的對白,令其難有發揮
讓本片不致成為不堪入目,部份演員的演出,是為亮點所在。黃璐演的內地妓女,初看是個橫蠻的女人,原來也有自己的故事,受盡白眼的同時,自己也有一個夢。作為一部「悲到盡處」的電影,她的故事是較為光明、最好看的一段,而黃璐亦演活了流落風塵,外表強悍內心脆弱的女人,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味道,為這個混亂的劇本,投入了具深度的演技。李任燊演個自閉青年,雖如文初所說作用不大、戲份亦不多,演來卻七情上面、肢體語言豐富,縱難如《黃金花》中的凌文龍,依然極為搶戲。反而兩位主角林善與陳漢娜就演得稚嫩,前者礙於劇本問題,要他說出大量脫離現實的造作對白,難有說服力,加上生硬的演技,讓這個角色變成了單純朗讀對白的「憤青」。陳漢娜一副「厭世樣」、「死魚眼」的演繹,很難不令人想起《渴罪》中的小松菜奈,但同樣出於劇本問題,只覺她從頭到尾都在無病呻吟,更得要她周旋於三個男人之間。對不同角色有不同感情,此角演技需求極高,她卻表情起伏不大、毫無神彩,擔此要角吃力不討好。
同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淪落人》以實而不華的風格,拍出了濃厚的香港地道人情味,成了近年難得佳作,同出於此的《G殺》仍走「憤世」套路,把一切悲劇化、空有滿腔怒火,將一切發洩變成了無病呻吟。鏡頭造作、劇情更造作,要談政治色彩、社會問題,只將一切說得太白,更敗在竟連主線的懸疑命案都解說不周。人物關係生硬牽強,找來一眾新人擔演要角卻流於稚嫩。要呈現本土、要得到觀眾共鳴,實無用把一切推得太盡、藉此沉溺其中以發洩;缺乏好劇本支撐,拍出大量自戀的影像,再重覆又重覆這類題材,藉此「為港人發聲」、打著「本土」旗幟,香港影壇前途真的「係咁先」。
Rating:10/ 100
【最新戲院遊記】超型格的奪目裝潢:深圳CINESKY新天影院IMAX
【最新戲院遊記】全國最北最寒戲院係咩玩法?黑龍江漠河鼎泰戲院
請給點心意,給小弟走更遠的路,寫更多好文章! 🙂
原創小說已於香港正式上架,各大書局均有代售,海外讀者亦可於網上書店購買,詳情請看:goo.gl/3g4Hk8
全新自製Postcard正式開售,歡迎下單!詳情請看:goo.gl/Dfmpbc
台灣書局兼網上平台亦已上架,可去文中連結購買:goo.gl/xzCymP
更多資訊及文章,請Like Fb Page:
【有故事的旅人】
【晞。觀影記事】
其實這是一部仇警電影! 只要用黑警死全家五字即可理通全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