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片名::Apollo 10 1/2: A Space Age Adventure
Netflix同日上架的《氣泡劇組》勢成年度最差電影之一,《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卻沒有太大討論度與迴響。電影由《情留半天》系列、《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導演Richard Linklater執導,再寫個男孩長大的情懷故事。單看見Richard Linklater的名字便看《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誤以為是以動畫方式道盡哪位太空人的童年奮鬥史,原來一承《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風格,以細膩筆觸道盡那個年頭的成長故事。六十年代出生於美國候斯頓(Houston)的Richard Linklater,大概這也是他夫子自道的回憶錄,訴說盡六十年代末期,美蘇登月競賽下的社會眾生相、對越戰的恐懼,即使觀眾非生於那個年代、活在那個社會,他都有能透過電影帶動你投入其中,就如《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般,即使只有喋喋不休的對白,一樣情味十足。同樣地,這也是個沒有故事性的題材,Richard Linklater用上了動畫捕捉真人動態的手法(一如Netflix《解放者:歐陸決戰500天》般手法),以細緻的畫面配以獨白,準確捕捉得故事所需。前半段與「太空之旅」完全沒有關係,有如行雲流水的故事鋪排,竟將觀眾拉扯到那個導演眼中既是簡單美好,又帶點白色恐怖的六十年代;看似沒有明顯劇情,又能讓小男孩的性格鮮明,再顯Richard Linklater寫人的功架,反比後半段的「登月之旅」來得可觀。無獨有偶,《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出現了嚴重過譽的應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靈魂樂之夏》相同採訪片段,可就重現呈現那個六十年代的時代意義上,這明顯技勝一籌。
Stan成長於六十年代尾、登月競賽正盛的美國候斯頓,每一天都被太空競賽的新聞與廣告所包圍,也令他生了個太空的夢:Stan被太空總署招攬,要他擔任一項秘密任務,登上小型火箭直闖月球,甚至搶先其他太空人,成為意義上第一個真正登月的太空人...
警告:下文可能含有部份《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重要劇情,請讀者留意。
《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一如導演往作,並沒有明顯故事線,得有心理準備這是極具個人情懷的作品
描述有關登月之旅、太空之旅的電影有很多,像是《登月第一人》、《太陽神13號》等等,或許觀眾都對這類故事耳熟能詳,那麼不如拍個六十年代的童年故事。此非太空人奮鬥成名的故事,只是個小孩子在當時環境下耳濡目染,不自禁幻想自己也成了太空任務一份子。Richard Linklater寫這個疑幻疑真的題材,前半段真會令你誤以為是個虛構故事,這位小孩真在執行太空任務,可漸漸發現時序與鋪排上沒可能發生,乃至最後一句對白自會恍然大悟。回憶起許多細節位都有所呼應,正是Richard Linklater再一次於敘事上的招牌風格,跟觀眾大玩一場時序的遊戲,也正正要《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是為一部動畫,始能玩得這種敘事手法。
如是者,《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看似真與太空或登月無關,終又發現這一切息息相關。這實是個大賣六十年代情懷的題材,前半段只以大量獨白,憶述回這位小孩的童年成長片段,作為一部片長約個半小時的電影,花了足足45分鐘去倒敘童年,正是想呼應回那個年頭,怎會令一位小孩有這樣子的奇想。《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花了這45分鐘時間,重組回那個年頭美國社會的眾生相,成年人都為著登月之旅而著迷,同時又面對著美蘇冷戰、越戰所帶來的陰霾,成年人都會相信假新聞、用歪曲的政治觀念去教育下一代(香港觀眾或有共鳴),竟連主角都幻想要在森林中求存,反倒小孩子卻沒有甚麼特別興趣,繼續如常生活、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Richard Linklater於《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中,已將候斯頓打造成主角童年成長的天堂,作為他的出生與成長地,《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就更進一步,在短時間內塑造那個地方當時的流行文化、童年生活、飲食娛樂、政治面貌,建構一副完整的候斯頓眾生相。
《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的童年成長絮語懷滿溢,縱非生於那個時空一樣能找到自己位置
電影的前半段只是主角的成長絮語,時而被老師受罰、時而談談父母、時而又回憶童年的遊戲,劇情看似雜亂無章,甚至沒有明顯的故事線,Richard Linklater仍有能拍得流暢自然;即使未必每位觀眾都生於六十年代的候斯頓,細緻的畫面、貼地且時而幽默的筆觸,還是會令觀眾為之投入,是為他的功力所在,呈現得那種獨特的情懷去讓觀眾細味,是為一場有趣的觀影體驗。那段童年經歷縱有不足與不歡,或是在成年人的狂熱下帶點白色恐怖,還是一段最美好的時光,那些我們都經歷過的遊戲與想法,就如《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動畫捕捉技術令《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視覺效果界乎於真實與幻想之間,將「情懷」感大增
《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採用了動畫捕捉動態技術,由演員演出,再將畫面「動畫化」,這個方式或許帶點實驗性,亦未必每部電影俱有其作用,惟在《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要呈現出那個年頭的點滴,又沒有足夠資金去搭建場景、登月場面的特技,用上這門技術同時也能為畫面加添濃厚的情懷、將亦真亦假的畫面帶給觀眾,技術上也有其作用。用上這個方式呈現,畫面一樣色彩奪目,重現得童年那段最美好、充滿陽光的日子,比用上真人方式,更能於畫面上隨心調控,締造出更能達到所需的「情懷」之效;畫面上亦不會讓角色來得生硬,縱為動畫也表情層次豐富。
對比《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的後半段就真帶冗長乏味。當觀眾都知道了那是一場幻想時,電影還樂此不彼地不斷以虛實交集,既想談那登月的重要日子主角做了些甚麼、那天又有甚麼快樂回憶,同時又不斷要回憶登月之旅的逐格畫面,讓情節重覆又重覆,時序混亂,削弱了前半段滿滿的個人情懷,終令結局完結得帶點突兀,難如《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觀畢那段成長之旅般震撼。
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請給點心意,給小弟走更遠的路,寫更多好文章,歡迎透過以下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
同時,你也可透過Payme link:https://payme.hsbc/jackyhei
或Paypal捐款:paypal.me/jackyhei
總括而言,《阿波羅10號半:男兒當升空》仍是一部中上的實驗之作。故事帶點導演的夫子自道,寫盡一段六十年代的童年生活,透過他的眼中回憶那年的眾生相,前半段滿滿的情懷,讓個沒有故事性的題材生動有趣,即使非生在那個時空一樣能投入其中,回憶起我們最自在快樂的童年;大膽的實驗性動畫技術,也將觀影體驗提升,手法絕對運用得宜。只是,電影過度玩味情懷而乏故事重心,後半段略嫌散亂,而Richard Linklater這種一貫「絮語」式敘事,相信亦非每位觀眾接受得來。
Rating:80/ 100
【延伸閱讀】老是常出現的太空電影場景:「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Space Center Houston
✨電影網店現已開幕,多款電影海報、電影精品低至$5起,快啲嚟睇啦:https://bit.ly/3qLPkpk✨
如若喜歡本人文章想作定期支持,請即訂閱Patreon加強版,不定期精選深度獨家電影文章及尊享優惠,請即訂閱:https://bit.ly/2TS6BiE
【最新生活文章】好耐冇見喇,你點呀?
【最新旅遊文章】意外救咗個迷路大叔,係咪入咗西貢結界?
感謝各位支持,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有意者繼續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
更多資訊及文章,請Like Fb Page:
【有故事的旅人】
【晞。觀影記事】
MeWe: travelerwithmovie